

今年就业大盘如何稳?
文章字数:2,216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当前就业形势究竟如何?就业大盘靠什么支撑?记者近日前往多地,采访知名企业、高校和招聘活动,全方位感知就业市场冷暖、多角度观察人才供需变化。
当前就业形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最新数据,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就业指标稳中向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
智联招聘基于38个重点城市的数据显示,春节后,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岗位需求释放,企业招聘规模逐周上涨,就业市场显著升温。交通、物流、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行业招聘增速领跑。同时,各地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快速扩张。
“这些特点和变化,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也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说。
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部分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经营还在恢复中,而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创历史新高,部分群体就业仍将面临压力。
近日,深圳宝安区新安街道的一场高校专场公益招聘会举办。83家企业提供了2600余个岗位,吸引了近千名毕业生带着简历穿梭其间、仔细询问。记者注意到,不少河南、陕西、山东等地毕业生跨省前来应聘。
“感觉找工作还是不容易,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实习经历或实践经验,一些央企基本只招研究生以上学历。但近期招聘的企业挺多,对口自己专业的岗位并不少,会再多投几家。”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李佳成说。
“压力固然存在,但中国正通过改善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鼓励企业招聘等措施缓解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对促进就业的重视令人振奋。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目标,体现了保就业的坚定决心。”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李昌徽说。
今年稳就业靠什么支撑?
复杂形势下,今年中国就业大盘如何稳?
“中国的经济还在持续发展,这是支撑就业的首要因素。去年GDP总量126万亿元,按照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GDP将增长6万亿元,将创造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盛来运表示。
他说,另一方面,中国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业领域从业人员总量会下降,但服务业会吸纳大量劳动力。服务业比重提升增加,将持续增强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
2023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就业创业超3000亿元。“今年,我们将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更好释放政策红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鼓励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陕西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黑龙江推出29条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各地正密集推出一批务实举措,拿出“真金白银”全力以赴稳就业。
为推动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3至4月,山东人社部门创新开展“职通央企”高校毕业生央企就业专项活动,对接1169家央企国企前来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2万余个。截至目前,已有超1.5万名毕业生通过专项活动找到岗位,同比增长超150%。
政府搭建平台,高校也在积极想办法。
“针对专业间的冷热不均,学校依据就业反馈数据灵活调整专业结构。”青岛大学副校长陈涛介绍,近3年来学校暂停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等4个专业招生,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4个专业招生,并逐步增加理工医类专业招生计划。
未来就业有哪些新空间?
“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带来新产品,也带来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比亚迪集团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加快提升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未来总用工量将有所下降,但新能源、动力、机械、电池等相关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会不断增加。系统架构师、软件人才、人工智能人才等最紧缺,大家都在争抢具有数字化技能和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崛起,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带动了企业人才结构的深刻调整。
“从机器人到AI大模型,从事重复性操作和简单装配任务的岗位将被大量替代,包括流水线操作工、客服人员、文员、录入员、美工,以及初级的设计师、程序员、财务人员、数据分析师等。但同时变化中也会产生大量就业新机会,打开就业新空间。”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这两年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可观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大大增强了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AIGC、AI大模型、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成为就业“新风口”。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7年,无人驾驶和电动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会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增长率将超过40%;数据分析师及科学家、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网络安全人员等职位需求预计增加30%至35%。
新技术开辟就业新赛道,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也蕴藏诸多岗位新需求。
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最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包括互联网营销师、金融科技师、全媒体运营师、电子竞技员等,同时新增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
4月17日,九部门发布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 新华
当前就业形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最新数据,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就业指标稳中向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
智联招聘基于38个重点城市的数据显示,春节后,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岗位需求释放,企业招聘规模逐周上涨,就业市场显著升温。交通、物流、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行业招聘增速领跑。同时,各地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快速扩张。
“这些特点和变化,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也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说。
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部分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经营还在恢复中,而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创历史新高,部分群体就业仍将面临压力。
近日,深圳宝安区新安街道的一场高校专场公益招聘会举办。83家企业提供了2600余个岗位,吸引了近千名毕业生带着简历穿梭其间、仔细询问。记者注意到,不少河南、陕西、山东等地毕业生跨省前来应聘。
“感觉找工作还是不容易,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实习经历或实践经验,一些央企基本只招研究生以上学历。但近期招聘的企业挺多,对口自己专业的岗位并不少,会再多投几家。”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李佳成说。
“压力固然存在,但中国正通过改善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鼓励企业招聘等措施缓解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对促进就业的重视令人振奋。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目标,体现了保就业的坚定决心。”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李昌徽说。
今年稳就业靠什么支撑?
复杂形势下,今年中国就业大盘如何稳?
“中国的经济还在持续发展,这是支撑就业的首要因素。去年GDP总量126万亿元,按照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GDP将增长6万亿元,将创造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盛来运表示。
他说,另一方面,中国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业领域从业人员总量会下降,但服务业会吸纳大量劳动力。服务业比重提升增加,将持续增强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
2023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就业创业超3000亿元。“今年,我们将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更好释放政策红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鼓励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陕西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黑龙江推出29条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各地正密集推出一批务实举措,拿出“真金白银”全力以赴稳就业。
为推动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3至4月,山东人社部门创新开展“职通央企”高校毕业生央企就业专项活动,对接1169家央企国企前来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2万余个。截至目前,已有超1.5万名毕业生通过专项活动找到岗位,同比增长超150%。
政府搭建平台,高校也在积极想办法。
“针对专业间的冷热不均,学校依据就业反馈数据灵活调整专业结构。”青岛大学副校长陈涛介绍,近3年来学校暂停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等4个专业招生,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4个专业招生,并逐步增加理工医类专业招生计划。
未来就业有哪些新空间?
“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带来新产品,也带来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比亚迪集团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加快提升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未来总用工量将有所下降,但新能源、动力、机械、电池等相关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会不断增加。系统架构师、软件人才、人工智能人才等最紧缺,大家都在争抢具有数字化技能和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崛起,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带动了企业人才结构的深刻调整。
“从机器人到AI大模型,从事重复性操作和简单装配任务的岗位将被大量替代,包括流水线操作工、客服人员、文员、录入员、美工,以及初级的设计师、程序员、财务人员、数据分析师等。但同时变化中也会产生大量就业新机会,打开就业新空间。”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这两年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可观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大大增强了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AIGC、AI大模型、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成为就业“新风口”。
按照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7年,无人驾驶和电动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会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增长率将超过40%;数据分析师及科学家、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网络安全人员等职位需求预计增加30%至35%。
新技术开辟就业新赛道,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也蕴藏诸多岗位新需求。
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最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包括互联网营销师、金融科技师、全媒体运营师、电子竞技员等,同时新增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
4月17日,九部门发布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 新华
发布日期: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