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飞的”首获生产许可证低空经济即将“起飞”
文章字数:995
  据报道,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智能颁发了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也是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行业获得的首张生产许可证。
  此次获颁的生产许可证,加上2023年取得的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EH216-S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三大通行证”的载人无人驾驶eVTOL航空器。
  取证是航空器大规模商业化的前提,如今已经三证齐全,eVTOL航空器量产在即。这不仅令人关注中国“飞的”何时起飞,也让市场对我国低空经济的腾飞有了更大期待。
  作为低空经济的一支新军,一批中国企业在无人机和eVTOL领域研发投入多年,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市场领域都已取得全球一流的成绩。像亿航的工厂产线,已具备年产600架次的生产能力,此前就已在广州、深圳等地完成了商业首飞展示,取得生产许可证后就能开始规模化量产。
  需厘清的是,eVTOL商用与“飞的”并非一回事。eVTOL有很多商用场景,“飞的”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很可能“飞的”是eVTOL全面落地最难的一个场景。因为这会牵涉数不清的法律规则、场景、安全、消费者认知问题等。因此,人类离“飞的”满天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至少排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
  但个人市场之外,eVTOL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实际上已经扑面而来。比如,在低空游览、城市观光中,eVTOL就很有市场前景。我国有上万个A级旅游景区,培养上万个飞行员很难,使用eVTOL则可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想象,如果普通人每家都有一辆飞行汽车,上下班出门就起飞,到公司就降落,这将是怎样一种生活?
  在以往国人的认知中,“航空器”一词离普通人距离遥远,但随着低空经济来临,这种距离正在大幅缩短。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在通用航空领域和一些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无人机和eVTOL的快速崛起,为我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因为,后者不但大幅降低了飞行器成本,还直接去掉了飞行员的人力成本,应用了新能源并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极大降低了航空运输的门槛。加之国家层面对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视,我国未来通用航空装备的民间普及率必将大幅提高。
  航空装备深入个人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前景。综合看,我国目前在eVTOL的研发和生产、低空经济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方面都在加速前行,甚至可以说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而且,随着eVTOL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生产效率和经济产出也将大幅提升。
  当然,要让“飞的”正式起飞,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科研和应用,未来还需要逐步打造一个围绕低空经济的生态,真正建立eVTOL与普通消费者的连接,促进“飞的”的产业生长与市场形成。 信海光
发布日期: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