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情绪调节不能只靠虚拟产品
文章字数:836
  “记忆力低下,能不能买个‘爱因斯坦的脑子’?”“自律性差,找个‘云监督’督促自己学习打卡吧。”“压力大,买个能语音唠嗑的‘树洞’。”“入手‘好运喷雾’‘转运锦鲤’祈福。”……近期,一些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购买“情绪”。
  五花八门的情绪虚拟产品,往往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这些产品只是提供情绪价值,并不具备真实效果,也无法实际发货,但在网络平台上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量,不少店铺月销量上千单,部分产品需求旺盛,已卖出超过10万单。
  情绪虚拟产品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于其迎合了年轻人的情绪需求。情绪虚拟产品大多价格不高、服务新颖有趣,能够吸引年轻人注意,将其作为缓解焦虑、愉悦身心的一个情绪出口。这是年轻人发挥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他们积极主动地用新方式去解决或应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寻求一种与众不同的心理寄托。各种新形式、新服务的情绪虚拟产品也催生了经济新业态,甚至成了一些年轻人“搞副业”的新门路。
  不过,情绪虚拟产品始终只能带来心理安慰,却无法解决现实的根本问题。比如,“云监督”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最终战胜惰性还得靠自律;“好运喷雾”“转运锦鲤”或许能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可现实生活中还需用实打实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语音唠嗑的“树洞”能在短期内给予情绪价值,但要走出情绪内耗,还得看能否将其转换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还应看到,目前网购“情绪”尚属新现象,“情绪买卖”市场有待规范。疗愈师等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准、产品的实际效果等诸多现实问题还需要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对待情绪虚拟产品,不妨持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提供情绪虚拟产品的商家应加强自律,避免虚假宣传,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情绪虚拟产品的监管和审核,避免不当内容进入市场。作为消费者,用情绪虚拟产品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以及增进社交都未尝不可,但应仔细辨别,不能过度依赖和滥用。情绪调节不能只靠虚拟产品,需要以更强大的内心、更从容的姿态去迎接挑战,遇到难以解决的情绪问题时,亦可咨询专业心理医师进行科学干预。 齐珂雨
发布日期: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