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二手交易火 循环经济热
文章字数:1,510
  闲置旧手机、余量护肤品、换季的衣服和鞋子……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二手交易的方式处理闲置物品,“买二手,用二手”成为一种生活潮流。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体量,目前处于高增长轨道,预计到2025年突破3万亿元。
  二手交易持续走俏
  前不久,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朱作权,搬家时整理出了一些不常穿的衣服。在处理旧衣服时,朱作权没有直接丢弃,而是放在某二手商品平台进行交易。
  将衣物的信息上传,和买家线上协商交易细节,快递上门取走卖出物品……足不出户,一次二手交易在指尖轻松完成。“一周左右时间就把衣服卖完了。二手交易让闲置物品能够流通给需要的人,我也通过卖旧物小挣了一笔。”朱作权说。
  从家电、家具等生活大件,到护肤品、书籍等日常小件,二手交易品类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实现了“旧物成资源,浪费变消费”。以线上交易为例,2022年,我国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4802亿元,用户规模为2.63亿人,同比分别增长20%和17.9%,已成为网络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一片“蓝海”,快手、抖音等都加入二手电商直播赛道。
  二手交易为何持续走俏?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念转变是重要原因。各类二手电商APP的用户画像数据表明,18-34岁的青年对二手经济表现更为活跃。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他们在购物时不再好面子、只买贵,而是趋于理性消费,认识到“多数物品的价值是使用价值”这一道理。
  “不是新款买不起,而是二手商品更有性价比。”在95后小伙儿顾丰丰看来,不少消耗品,与其花高价买全新的,不如在二手平台花更低的价格买个次新的,消费起来少了很多压力。“只要用心挑选,买到的闲置品质量不输新品。”
  低碳循环“绿意”满满
  在去年的成都大运会上,不少运动员斜挎着一个红色小包,里头装着一部从大运村借用的手机。有趣的是,这些手机全部都是二手,由循环经济公司转转集团免费出借。由此,成都大运会成为全球首个引入二手循环服务的国际综合赛事,以实际行动助力减碳。
  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2.89亿部,废旧手机产生量和闲置量也逐年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闲置总量累计将达60亿部。若处理不当,废旧手机使用的元器件贵金属将被浪费,还会成为巨大的污染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二手交易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规模开展废旧手机回收业务,已形成较具规模的产业链,能够保障各类老旧产品的妥善处置、循环利用。
  不只是以手机为代表的3C产品(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其他各类闲置物品也都有可被持续挖掘的剩余价值,二手交易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认为,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手交易能够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推动消费端减碳,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符合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
  让用户“省心卖、放心买”
  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还表达了“害怕个人信息泄露”“平台定价机制不够完善”“退换货难”等担忧。中国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案例显示,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网络欺诈、霸王条款、退换货难、冻结商家资金等是二手电商遭投诉的主要问题。促进二手商品市场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让用户能够“省心卖、放心买”。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发展二手经济,符合中国敬天惜物、节物致用的传统。“消费者应有责任意识,参与‘循环时尚’。对于生产端的企业来说,产品本身不仅要环境友好,还要基于全生命周期,从设计时就考虑到产品的拆解和消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周晋峰说。未来,二手交易相关方还需协同努力,做优二手存量市场,开拓增量空间,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真正让绿色循环消费蔚然成风。 丁美栋
发布日期: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