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之花”开遍陕西
文章字数:1,683
本报讯(记者 刘姚尧)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陕西省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91项、省级名录766项,国家级传承人78人、省级传承人681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处。
打造传承阵地 展现非遗魅力底蕴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陕西省丰富且宝贵的非遗资源,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各类非遗陈列展馆、特色街区(村镇)、传习所等1500余个。全国首个戏曲主题非遗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现已成为古老秦腔艺术与现代说唱、脱口秀表演融合演绎的全新平台,带火了繁华街区。沉浸式非遗体验创新实践空间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年度最佳创新成果。西安回民街、永兴坊等非遗美食街区让现代都市充满人间烟火气。荣获非遗与旅游融合典型案例的咸阳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等非遗特色村镇,让游客全景感知三秦底蕴。西安秦腔博物馆、西安皮影博物馆、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汉中羌文化博物馆等非遗专题馆,别具地域、民族文化魅力。
坚持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取得突出成效。榆林市、汉中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在积极保护非遗原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了传承发展。
融入重大活动 彰显非遗时代价值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注重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展示非遗传承千年的独特文化价值。“大美秦腔”非遗传统艺术精彩亮相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受到充分肯定,陕北腰鼓雄浑激越的鼓点在中国一中亚峰会上敲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4天时间现场群众近60万人次,网络点击量突破6亿人次。
今年春节期间,全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871场,规模影响创历史新高。坚持“溯源、寻根、凝心、铸魂”文化定位,不断提升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炎帝祭典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礼制文明,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连续3年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米脂铁水打花高居微博热搜榜第三名,《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精彩播映广受赞誉,诗乐交融、穿越古今的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再现盛唐气象,造就了陕西文旅的高光顶流。
注重现代表达 绽放非遗时代光彩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非遗+”“+非遗”,让古老非遗融入时尚元素,重焕时代光彩。“唱响东方红放歌新时代”陕北民歌展演、“花间世界一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陕西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秦腔《骄杨之恋》等剧目用舞台艺术彰显非遗之美,先后荣获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大奖。华县皮影、凤翔木板年画、羌绣等与国际知名品牌嫁接联姻,向世界展露陕西非遗的现代表达。
人类非遗项目西安鼓乐坚持守正创新,精心打造唐代宫廷燕乐《鼓》,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榆林佳县赤牛坬村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融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非遗元素,在央视栏目《山水间的家》热播。
壮大特色产业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始终聚焦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力促非遗消费、大抓工坊建设、培养非遗网红,推动“小工坊”成为“大产业”。集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促消费活动,办好“苏陕协作非遗文创产品联展联销”“陕西传统工艺大展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等品牌活动,带动陕西非遗产品热销。
联合陕西省乡村振兴局设立省级非遗工坊86家,全部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12家非遗工坊入选国家重点扶持序列。汉中宁强羌族刺绣工坊、安康石泉中坝非遗作坊小镇等,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凤翔泥塑、西秦刺绣、洛南草编3个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西秦刺绣入选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胡新明、陈良顺等12名传承人跻身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咸阳茯茶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1.8万人就业,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取得“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商标。
打造传承阵地 展现非遗魅力底蕴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陕西省丰富且宝贵的非遗资源,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各类非遗陈列展馆、特色街区(村镇)、传习所等1500余个。全国首个戏曲主题非遗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现已成为古老秦腔艺术与现代说唱、脱口秀表演融合演绎的全新平台,带火了繁华街区。沉浸式非遗体验创新实践空间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年度最佳创新成果。西安回民街、永兴坊等非遗美食街区让现代都市充满人间烟火气。荣获非遗与旅游融合典型案例的咸阳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等非遗特色村镇,让游客全景感知三秦底蕴。西安秦腔博物馆、西安皮影博物馆、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汉中羌文化博物馆等非遗专题馆,别具地域、民族文化魅力。
坚持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取得突出成效。榆林市、汉中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在积极保护非遗原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了传承发展。
融入重大活动 彰显非遗时代价值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注重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展示非遗传承千年的独特文化价值。“大美秦腔”非遗传统艺术精彩亮相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受到充分肯定,陕北腰鼓雄浑激越的鼓点在中国一中亚峰会上敲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4天时间现场群众近60万人次,网络点击量突破6亿人次。
今年春节期间,全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活动871场,规模影响创历史新高。坚持“溯源、寻根、凝心、铸魂”文化定位,不断提升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炎帝祭典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礼制文明,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连续3年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米脂铁水打花高居微博热搜榜第三名,《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精彩播映广受赞誉,诗乐交融、穿越古今的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再现盛唐气象,造就了陕西文旅的高光顶流。
注重现代表达 绽放非遗时代光彩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非遗+”“+非遗”,让古老非遗融入时尚元素,重焕时代光彩。“唱响东方红放歌新时代”陕北民歌展演、“花间世界一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陕西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秦腔《骄杨之恋》等剧目用舞台艺术彰显非遗之美,先后荣获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大奖。华县皮影、凤翔木板年画、羌绣等与国际知名品牌嫁接联姻,向世界展露陕西非遗的现代表达。
人类非遗项目西安鼓乐坚持守正创新,精心打造唐代宫廷燕乐《鼓》,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榆林佳县赤牛坬村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融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非遗元素,在央视栏目《山水间的家》热播。
壮大特色产业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始终聚焦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力促非遗消费、大抓工坊建设、培养非遗网红,推动“小工坊”成为“大产业”。集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促消费活动,办好“苏陕协作非遗文创产品联展联销”“陕西传统工艺大展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等品牌活动,带动陕西非遗产品热销。
联合陕西省乡村振兴局设立省级非遗工坊86家,全部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12家非遗工坊入选国家重点扶持序列。汉中宁强羌族刺绣工坊、安康石泉中坝非遗作坊小镇等,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凤翔泥塑、西秦刺绣、洛南草编3个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西秦刺绣入选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胡新明、陈良顺等12名传承人跻身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咸阳茯茶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1.8万人就业,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取得“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商标。
发布日期: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