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七年来硕果累累
文章字数:1,673
本报讯(记者 候思宇)4月2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七年建设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7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勇于突破,3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国家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日益彰显。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近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线运营全国首个国际商事法律线上公共服务平台,“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解决”全链条“一站式”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及流程,设立人才投资基金,颁发全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全省首支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成功落地。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保理美元融资业务试点等。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揭牌至2023年底,陕西省自贸试验区新登记经营主体21.08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2.2万户,含外资企业1045户。
畅通“对内对外”通道
引领保障高水平开放
“西安国际港站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列集结、抵港直装、港区一体化,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开行量达2万列的车站。”张文政说,自贸试验制度创新成果——“舱单归并”新模式为企业节省90%以上通关费用,全国首个内陆港启运港退税政策为企业资金周转节省1个月时间,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为企业提供贷款52.5亿元。
高水平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形成航空口岸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实施“保税航油”“三关合一”等创新举措,累计开通4条第五航权航线。此外,西安港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干网建设示范工程被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加快制度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星二期、法国达能、锂创(西安)新能源、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等一批外资企业、项目在区内聚集。2023年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3.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已成为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支撑。
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各功能区聚焦产业定位和比较优势,努力实现错位发展。高新功能区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2%。经开功能区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加快建设丝路电商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电商散货铁路集拼业务。外综服企业服务近千家中小企业产品走向海外,累计在23个国家和地区布局53个“海外仓”。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做细“丝路自贸”。全国首个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建成投用,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木材等6个交易中心。创新“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欧产业园”新吸引一批企业入驻。持续提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和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合作成效,联盟成员队伍不断扩大。在7国设立7个“秦岭工坊”,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新型职业技能人才。
做优“科创自贸”。在海外设立12个离岸创新中心等科技服务合作平台,出口技术3000余项,服务和技术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搭建京陕6双区联动“科技金融超市”,为两地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最大程度降低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探索形成“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为企业办理再贴现91亿元,节约融资成本约2800万元。
做强“农业自贸”。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建成投用,围绕种业对外开放开展先行先试,搭建常规引种进境快速通道,实现血竭中药材原料进入杨凌综合保税区。发放全国首笔种业制种“双向订单”贷款、首笔新品种权质押贷款。成立种业等6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在哈萨克斯坦等地建设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企业“棚掌柜”产品遍布西北地区,中科三安植物工厂等高科技涉农项目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近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线运营全国首个国际商事法律线上公共服务平台,“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解决”全链条“一站式”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及流程,设立人才投资基金,颁发全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全省首支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成功落地。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保理美元融资业务试点等。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揭牌至2023年底,陕西省自贸试验区新登记经营主体21.08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2.2万户,含外资企业1045户。
畅通“对内对外”通道
引领保障高水平开放
“西安国际港站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列集结、抵港直装、港区一体化,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开行量达2万列的车站。”张文政说,自贸试验制度创新成果——“舱单归并”新模式为企业节省90%以上通关费用,全国首个内陆港启运港退税政策为企业资金周转节省1个月时间,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为企业提供贷款52.5亿元。
高水平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形成航空口岸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实施“保税航油”“三关合一”等创新举措,累计开通4条第五航权航线。此外,西安港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干网建设示范工程被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加快制度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星二期、法国达能、锂创(西安)新能源、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等一批外资企业、项目在区内聚集。2023年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3.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已成为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支撑。
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各功能区聚焦产业定位和比较优势,努力实现错位发展。高新功能区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2%。经开功能区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加快建设丝路电商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电商散货铁路集拼业务。外综服企业服务近千家中小企业产品走向海外,累计在23个国家和地区布局53个“海外仓”。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做细“丝路自贸”。全国首个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建成投用,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木材等6个交易中心。创新“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中俄丝路创新园”“中欧产业园”新吸引一批企业入驻。持续提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和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合作成效,联盟成员队伍不断扩大。在7国设立7个“秦岭工坊”,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新型职业技能人才。
做优“科创自贸”。在海外设立12个离岸创新中心等科技服务合作平台,出口技术3000余项,服务和技术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搭建京陕6双区联动“科技金融超市”,为两地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最大程度降低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探索形成“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为企业办理再贴现91亿元,节约融资成本约2800万元。
做强“农业自贸”。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建成投用,围绕种业对外开放开展先行先试,搭建常规引种进境快速通道,实现血竭中药材原料进入杨凌综合保税区。发放全国首笔种业制种“双向订单”贷款、首笔新品种权质押贷款。成立种业等6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在哈萨克斯坦等地建设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企业“棚掌柜”产品遍布西北地区,中科三安植物工厂等高科技涉农项目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发布日期: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