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西安高校以科技赋能秦岭生态保护
这颗卫星在500公里高空守护秦岭
文章字数:1,220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在水源调控、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且深远。
  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力量正加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以科技赋能“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有团队利用“西电一号”卫星,将科研力量投入到秦岭生态保护当中。
  “西电一号”卫星
  常态化守护秦岭
  “西电一号”卫星是“中星·丝路天图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为高光谱遥感卫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未来宇航共同打造,于2022年2月27日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搭载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方式成功发射。
  据西电科大通信工程学院李云松教授团队博士生张同振介绍,该星上搭载了在轨图像实时处理载荷,具备在轨数据重构、几何粗校正、辐射校正等功能,支持在轨功能重构升级。
  记者了解到,面向秦岭全域监测应用需求牵引,西电科大组建了由多个学院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搭建秦岭生态监测空天地一体化系统,利用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秦岭地区进行常态化持续监测,在秦岭水土资源保护、森林健康、火点识别、地质灾害预警、生物多样性保护、“五乱”治理等诸多方面贡献西电科大的科研力量,为构建秦岭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
  6天覆盖秦岭西安段
  11天覆盖秦岭全域

  为提高秦岭段生态保护数字化进程中进一步交互汇聚秦岭监测数据,加快智能化感知监测体系建设。西电科大的科研团队以全面提升秦岭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构建数字秦岭立体化监测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提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
  西电科大ISN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西安市数字秦岭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曲家慧老师表示,“西电一号”卫星作为我国首颗针对秦岭全域防治和保护的卫星,运行在500公里高的轨道上,可实现对秦岭区域的2天重访观测,6天覆盖秦岭西安段,11天覆盖秦岭全域,可以完全自主可控地服务于秦岭监测任务,能够对秦岭全域进行高空间光谱分辨率常态化监测。结合后续规划的卫星组网,可实现秦岭“数据看得全、信息传得快、结果处理真”。
  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突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难题

  记者了解到,西电科大还联合西安市数据局、秦保局、西安电信、西安未来宇航公司以及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单位,汇聚了西安市在卫星遥感、5G/6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优势科研和管理力量。后续将依托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应急部重点实验室,4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技术创新力量,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范式,突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难题。
  另外,团队通过课堂教学、科研项目以及实训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责任和意识。
  曲家慧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以政府为引导、以高校和行业企业为主体,推动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共享融合发展机遇,提高秦岭保护数字化智慧化能力,为陕西和西安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任娜
发布日期: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