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戏剧头帽“守艺人”姚振华的喜乐人生
文章字数:790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贯溪东联村二组戏剧头帽制作传承人姚振华聚精会神地沉浸在制作戏剧头帽的道道工艺中,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
  戏剧头帽,行话叫做帽盔,是戏剧演出道具中的一部分,是传统戏剧中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戏剧头帽制作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制作考究,作品每个环节都采用纯手工制作,色彩鲜亮,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洋县戏剧头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承载了汉民族,特别是汉水流域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习惯,体现了古老的民间崇拜和社祭文化。清朝末年,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传入洋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姚晋唐是一名在汉中地区较有声誉的戏剧头帽制作艺人。姚振华一岁时,父亲姚晋唐因病离世,但不少人还是慕名前来订购戏帽作品。1978年,20岁的姚振华看到家里保存完好的父亲的遗物及模型、器具等,他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师从舅舅张严,正式迈入帽盔制作行业中。
  “当时没有多想,就是看到父亲留下的这些宝贝,只是卖钱补贴家用。”姚振华说。
  “我做了几十年的戏剧盔帽,觉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懂戏、了解戏。做这顶皇冠,先要用黄板纸做好模子,雕刻花纹,背面的边缘用铁丝掐上边,正面贴上金箔或银箔,最后上色,并用绒球、珠须等做装饰,来回工序需要三十几道,一个人做好要将近十天时间。”姚振华拿起一顶帝王戏帽介绍。每一顶小小的戏曲帽盔,都凝聚着姚振华太多的心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戏帽市场需求增大,姚振华便带领妻子继承前辈技艺并不断创新,一起从事戏帽制作使其式样更具独特性。40多年来,姚振华制作的头帽有200多个品种,达8000多件,畅销省内外,深受戏剧爱好者青睐。
  时光不老,手艺永恒。姚振华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洋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擎旗人,已过花甲之年的姚振华对戏剧头帽制作技艺的明天充满信心:“这门手艺虽然挣的钱少,但在洋县,根子很深,得有人传承下去,我有两个儿子,他们会继承下去的。”
  本报记者 吴树鸣 通讯员 张恤民
发布日期: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