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出“园所+高校”组合拳
文章字数:1,281

幼儿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要成为一名好幼师,首先要走近幼儿、了解幼儿。西安有这样一所高校,通过探索创新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幼儿园里“办大学”,高校老师深入幼儿园一线为大学生授课,幼儿园老师走进高校课堂开展教学,在大学生和在职教师间构建起“职前—职后教育实践共同体”。
走进幼儿世界才能理解幼儿
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在西安许多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变得越来越多。近日,雁塔区第七幼儿园举行了一场春日亲子活动,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在操场边种幼苗,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劳动的快乐。
当天,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大二学生也来到幼儿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班里班外,她们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帮助老师组织活动、开展保育工作,观察体验幼儿一日生活常规。
“我们从大一刚入校起,就有很多次这种入园实践的机会,这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太有帮助了。”学生孙雨辰坦言,她和许多同学其实并不太了解3-6岁幼儿,虽然平时在学校能学到幼儿行为、心理方面的知识,但体会不深,只有走进幼儿的世界,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幼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大学生“入驻”幼儿园
事实上,在大学生们观察记录幼儿行为习惯的同时,也有一个人在仔细观察着大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她就是雁塔七幼园长吴丽英。
原来,吴丽英既当园长还当高校教师,每周都要给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在大学生驻园实践时,她会观察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真实场域的情况,并及时指出不足。如何培养出理论强、上手快、后劲足且具有实践智慧的幼教人?吴丽英认为,持续浸入实践场域的“驻园”便是一条有效路径。
记者了解到,为增强“准幼师”实践能力,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实施改革:学院与幼儿园共建“幼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法类课程主要驻园学习,实践课类课程全部课时在幼儿园授课,聘用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介入高校课程的教学、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
吴丽英说,高校教师到幼儿园为大学生授课,可以提升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优秀幼师走进大学课堂分享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来自一线的宝贵经验。
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专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儿童、支持儿童发展的实践能力。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里强调创新精神,正是考虑到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当前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是实践从业人员,更重要的是会观察、分析、评价幼儿,能研究并解决学前教育领域实践问题的专业人员。”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蔡军说,“驻园式”人才培养方式,把幼儿园变成了大学课堂和实践场,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走向能力的主动建构者,在用人单位赢得了“上手快”的口碑。
依托“驻园式”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师不但深入幼儿园挂职锻炼,担任课程顾问、发展顾问及驻园专家,还与幼儿园教师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幼儿园,最终回归到人才培养主业上,让学生受益。 王燕
发布日期: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