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为中专生立传的小说
文章字数:3,029

认识郑勐先生好几年了,读过他的诗歌,欣赏过他的画作,也一起喝过几次酒,读他的长篇小说却是第一次。我很好奇,一个学工科、教授工科的老师,能写出近20万字的小说,而且让人捧起来放不下,我深感意外。
首先,我以为郑勐先生的长篇小说《中专生》是一部工业题材的小说,他不但填补了陕西文学工业题材的空白,而且是首部描写中专生的文学作品。也许我孤陋寡闻,据统计全国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有四千多部,在陕西,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也在几百部,可是我很少看到反眏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陕西是一个工业较强的省份,特别是西安市,是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重型汽车工业的重镇,但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少,郑勐的《中专生》,不能不说是一个突破。初中专生是一个特有的群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毕业的初中专生,他们人生经历是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网上不时有人替他们鸣不平,跟帖的人说什么的都有,但没有看到他们作为主角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郑勐的《中专生》首次将他们推送到读者面前,也是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郑勐的《中专生》通过张仁俊、李洁羽、罗亚丽、李云鹏、王天涛、赵明辉等一群初中专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恋爱、婚姻的描写,真实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企业基层技术工人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从不同侧面反眏了当时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给广大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生动画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社会都显得那么活力四射、欣欣向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崇拜,对技术的钻研,对工作的热爱,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为。《中专生》里一帮年轻人废寝忘食地钻研业务、自觉自愿地技术革新,夜以继日地科研攻关,是当时工厂里的一个缩影。刚刚打开国门,国外的发展现状,深深刺激了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也激发了他们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正像书中写的那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不是一句口号,是加班加点的具体行动”。而业余时间上夜大、上电大、参加自考,都是基于这种大背景下,很多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年轻人的常规选择,也是当时社会的潮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初中专生,他们都是各个地区的学习尖子,是当时各学校真正的学霸。由于当时社会需求和种种原因,他们初中毕业就上了中专,毕业后,在各自的行业里发挥着作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当时,也是人们仰望的存在,但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以及后来招生制度的改革,中专生不再受重视,造成了在后来工业企业改革中,一大部分人受到了影响,但他们并不自甘堕落,在改革的浪潮中,仍然苦苦奋斗,奋力拼搏。
作家郑勐,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八十年代,是真正的中专毕业生,毕业后,他当过技术员,负责过单位的技术工作,出任过校办工厂的厂长,担任过中专教师、高职教师和大学的教师,主管过大学工训中心的教学院长。他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下岗分流、下海打工、自谋出路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有理论,有实践,有丰富的工作、生活阅历和经历,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也许就是这些优势,郑勐笔下的人虽然不高大上,所写的故事也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曲折离奇,但是,他才思敏捷,文笔朴实,书写认真,抓人物特征准确,讲的故事格外吸引人,使人感同身受,仿佛刚刚经历过,很能引起共鸣。例如他书中描写的技术革新、自谋生路、招生制度改革、炒房等,都是当时社会的现状。
第三,《中专生》中的人物个性明显,生动感人。特别是张仁俊、李洁羽、罗亚丽、王天涛、赵明辉、李云鹏等几个主要人物,都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在《中专生》中,郑勐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张仁俊,从小爱学习、善思考、有决心和毅力,老师喜欢,同学羡慕,他顺利考入中专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国有企业,跳出“农门”,成了城市人,可谓一路顺风。因为谦虚好学,尊敬领导和长辈,张仁俊一走进工厂就赢得了领导和师傅们的喜欢,工厂里最漂亮的姑娘也向他伸出了爱情的橄榄枝。但是张仁俊坚持初心,坚守底线,在诱惑面前,一直保持着清醒头脑。他上夜大,钻研业务,在生产中攻关克难,遇到问题不慌不乱,就是在工厂改制的关键时刻,他也镇静自若。在与同学、同事的交往中,他始终保持一种爱心,同情弱者、关心他人、扶贫帮困、乐善好施。把工作、生活、爱情、家庭、婚姻、友谊处理的都非常好,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男人形象。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功中专生的典范。李洁羽是《中专生》中的女一号,她聪明、漂亮、善良,工作出色,爱情专一,虽然有沈浩翔的狂追,一见张仁俊就爱得难以自拔,但是这位女性很理智,在以后的工作和爱情中,她都比较好得处理了这些矛盾,特别是第一个丈夫的出轨、第二个丈夫的突然去世,她很快调整自己,恢复正常,给读者了一个漂亮、智慧、坚强的女性形象。作家郑勐写人物,特别是写女性,都着墨不多,形象却一个个都个性明显。再比如张仁俊的妻子罗亚丽,这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典型,但是她对护士工作的热爱绝不次于爱家庭、爱丈夫,为工作、为病人她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甚至不休息,春节也难得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在对待危重病人时不顾一切,事迹平凡,但件件打动人心。还有长相平平很有心计的女工刘娟,看似瘦弱却勇敢追求爱情的姜小敏、以及李云鹏的“农村媳妇”,郑勐用的笔墨都很少,但是这几个小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印象。
第四,《中专生》的语言朴实灵动。语言是作家表达思想、体现个性的工具。作家郑勐学的是工科,工作中多与机械打交道,他眼中的机械是有生命的,绝不是孤独的、冰冷的、僵死的,他的机械都有灵性,有温度,也有感情。他对景物的描写也一样富有活力和想象力。郑勐喜欢画画,也喜欢写古体诗词,他的文字描写富有画面感,这也许就是他文字语言朴实灵动而又有张力的原因。
比如写人物,张仁俊第一次进车间,见到了一个女孩儿,她“高挑个头,白皙和谐的脸蛋,再加上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扑闪着像说话一样。”几句话就把李洁羽的形象画出来了。
比如写太阳,“火辣辣的太阳在午后的西京城上空肆无忌惮的耀武扬威。”“城市就这样从沉睡中醒过来,太阳也带着威严和满面红光,慢慢从东边的树梢上登场亮相。”
比如他写景物,“秋风像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师,拿着它无处不在的画笔和染料,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在天地间肆意挥洒,把原本葱茏茂密的山村打扮得多姿多彩。他把柿子树的叶子染上了绛红色,把柿子染上大红色,再把白杨树和槐树染上黄色,使这些平淡无奇的树木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迷人的色彩。”这种写法,可能只有懂绘画的作家才能想像出来。
还有他对民间俗语的使用,如“话过三人口,长虫倒着走。”“好事不出门,瞎事传万家。”“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努力的时代。”等等。
第五,一部好的小说,一定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描写人物,而人物的言行、遭遇、经历等生活环境,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而时代背景,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专生》这部小说不仅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专生的工厂生活,重要的是他还比较全面得反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的各个层面。认真读这部书,你会发现,这部书不仅写了城市,还写了农村,不仅写了工人,还写了农民,不仅写了国有企业,还写了私人企业,不仅写了工厂,还写了医院和其他,可以说,他写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写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物,涉猎面很宽,涵盖面很大,特别是企业改制、工人下岗,人员分流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部书分量和厚度,这对后来者研究这一时段的社会肯定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以上是我读《中专生》的感想和体会。
发布日期: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