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清明再煮紫阳茶
■ 韩星海
文章字数:3,166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唐朝·孟浩然《清明即事》
  
  一年好景在清明,梨花风起芳草香。当春天气息愈来愈浓时,“明前茶”与“清明茶”好像是春天送给人们的一杯甘露,诱惑得人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尽情享受体验大自然馈赠。作为茶人,我毫不迟疑背上行囊,奔波在秦巴山区的紫阳县,在春光律动的茶韵中慎终追远,这都源于我多年来对紫阳茶的情结,剪也剪不断啊!
  来到山城紫阳,在一家茶店里,他们给我先泡上一杯正宗地道的紫阳茶,慢品回味着,一种对于紫阳茶偏爱独钟的情愫顿时涌上信头……
  这不由得我回忆起了最早尝喝此茶的孩提时代,常会看见爷爷制作的铁皮罐煎熬出来的苦味浓酽的“陕青茶”,说喝了此茶,干起农活有劲头,而且能治人头痛脑热病症。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执迷起茶文化,首选访茶之乡就是紫阳。不到紫阳,不知道喝茶的门道这么多,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因而就被一首流传很广的茶诗所打动:
  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
  此诗作者名叫叶世倬,字子云,号健庵,江苏上元县人。乾隆35年举人。嘉庆12年题补兴安知府(现为安康市)辖区,他治安最主要政绩是发展了当地蚕桑业,对紫阳茶也颇为重视和喜饮。随后一年,时值清明,他在汉江放舟,视察民情,并一路观赏汉江两岸美景,只见沿江两岸菜花盛开,一片金黄,不由心致愉悦,便于舟中烹饮清明节前采制的紫阳毛尖茶,喝了一遍又一遍,尝到真滋味,大加赞赏。因为他生于江南茶区,精通茶业,此时美景入目,香茶入口,不由诗兴大发,随便吟道这首诗,这就为紫阳茶作了流芳百世的活广告,奠定了紫阳为陕茶之魂的底蕴。
  人们现今一提到蚕桑和紫阳茶,对于叶世倬此人,还是缅怀很深,赞美有加。特别是他留给后人的紫阳茶诗,堪称成为中国茶诗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好诗,引用频率很高,起到了以诗化人的作用,可见此人学问与修养是多么高深。
  凡是产茶地方,灵气与仙风道骨无处不在。紫阳县名颇有寓意,据康熙《紫阳县新志·建置沿革志》载:“以紫阳真人修炼之地,故名。”早在宋元丰年间(1078—1085)期间,浙江临海人张平叔在紫阳境内汉水之滨的仙人洞里修炼并在此羽化成仙,系紫阳真人,县因此得名。他为道教南派始祖,故道教在紫阳活动较早,且很兴盛。此人也是江南茶乡人,懂得茶性,用茶通仙灵。这也印证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
  喝紫阳茶,犹如陆羽《茶经》所说的“与醍醍醐、甘露抗衡也。”庚续紫阳茶韵,拓展崭新风貌。我国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来到紫阳品茶论道时书墨:“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就是例证。同样还有茅奖获得者、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的浙江籍著名作家王旭烽,也曾写出了《常品紫阳茶》的美文,让紫阳茶在新征程上绽放出时代芳华!
  由此可见,紫阳县出产的佳茗,就像是窗户里头吹喇叭——名声在外(呐)!
  
  问茶知时节,清明紫阳茶;若为老茶客,此地成老家。这就是说紫阳县是西北地区较大的产茶县之一,每年春茶开采时,商贾云集,人流如织,这已经成为爱茶品茶人生活中的一大情趣。
  紫阳盛产茶叶,其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并远销中亚、西亚。陆羽曾在《茶经》中说茶:“金州生于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当含今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据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历史上曾形成了以此地为中心的著名“紫阳茶区”。产区分为前园、中园、后园3个区域。紫阳县南界以北为前园,川陕交界处为中园,四川城口中部至万源为后园。一般认为,前园茶条索紧细,色深绿,溶解快,不耐泡;中园茶条索尚紧,色深绿,较耐泡;后园茶条线差,色灰绿,叶厚耐泡。因此,紫阳茶也突破了行政区域界限,跨越川陕两省,地域达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个地区,因沿袭民国以来的传统习惯。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将紫阳及其邻县所产茶均列为“紫阳茶”范围,这包括陕西紫阳、石泉、镇巴、西乡、安康、岚皋和四川宣汉、万源、城口等县,幅员辽阔。
  天地滋养,满园芳香。紫阳茶发展也与明清时代的茶马贸易有着密切联系。据《明史·食货志·茶法》记载:“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外地商人在紫阳“买茶装篦,邑民利之。”在此,需要消除现在人误解的是,当时所称“汉中”,应当指汉水上中游这一地域,而非仅限于今汉中地区,也有安康这部分区域。民国《西乡县志》载:“汉中之茶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县又四百里,经于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自明朝至民国,紫阳茶运销西北,因水道多先集结于交通便利的汉中、西乡一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茶叶贸易史上形成的“茶马制度”,促进了紫阳茶叶的大发展。在那个时期,紫阳人民赖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茶叶等特产,均被明廷实行的用茶叶换取边疆少数民族马匹的所需商品来交易,让“茶马制”更加牢固。当时,紫阳茶叶多集于汉江以南各地和汉江以北的蒿坪河、马家营等地,这为后世的茶区分布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以当时的汉茶,实际上多数也为今紫阳县一带所产,一直处于产销两旺的景象。
  
  一杯紫阳茶,半部秦巴史。不来紫阳,不知产茶之地的深厚。这里是一块原生态的“处女地”,有着“山大人不稀”之说,这就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最佳生态环境。
  据统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紫阳茶叶运销量达到260吨;至“抗战”结束后,全县茶叶产量超过500吨,比抗战初期增长两倍以上。在解放战争期间,全县茶叶生产处于稳定状态,或者说停滞不前。至194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万亩,总产54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州山河面貌一新,紫阳县也加快发展。单说茶园面积、产量就有了大幅增长。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紫阳茶叶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23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4万亩,年生产茶叶10011吨,综合产值60亿元。紫阳富硒茶还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曾以77.5亿元创下我国富硒绿茶之最,带动了陕南茶产业大发展。
  人爱茶,茶爱人,全因紫阳富硒茶是保健茶叶中的珍宝。对此茶品牌现象,外行看热闹,内行是在寻找事实依据。
  早在1989年9月6日,以沈治平教授为首的全国13位营养学、茶学、医学、微量元素等方面专家相聚北京,对紫阳富硒茶抗癌保健作用通过了评审鉴定,认为紫阳茶具有四大特点:首先是有益成份丰富,无污染,含硒量丰富,有一定防癌、抑癌、抗衰老作用;同时针对体外及动物实验证实,紫阳富硒茶具有明显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作用,是一种延年益寿的优质保健茶,该项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符合国饮传统又简便易行的天然补硒途径。这份鉴定报告说明,紫阳茶确是人类健康饮料。
  常喝紫阳茶,让人事非更清醒。从2016年起,紫阳茶文化宣传颇有不妥的夸大其词说法:“全世界首个通过认定的富硒茶”,这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全世界是谁家权威认定的呢?并且还有“砖家”胡吹冒料说:“喝了紫阳富硒绿茶不伤胃,喝了紫阳富硒红茶好睡眠”等说法,依据和实验结果是什么?逻辑有些荒唐。全国更有“硒茶”概念到处泛滥,凡产茶地区茶叶都是硒茶。这把消费者当成瞎子看戏——两眼墨黑!
  每到这个时候,我还是“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在紫阳县调研茶产业时,只见“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生嫩芽旺盛生长。不管是绿茶、红茶,还是新茶、陈茶,银针和毛尖,只要经过滚沸的三道水冲泡,茶味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洗肺,引诱人定要品出茶的真味道,回味无穷。我说,喝来喝去,还是紫阳茶好喝!可以达到“根柯散芳津,采服润骨肌”效果。这在一年一度的紫阳茶开采活动中,不由让你感叹道:紫阳茶是青山绿水间孕育出来的仙茗奇葩,是茶中的人参汤!难怪在国内外茶展会上一亮相,就受到消费者追捧,大家说:紫阳硒茶藏故事,丝路芳香满天涯!
发布日期: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