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大村集体经济,给一个村带来了什么?
文章字数:887
春分时节,万物生长,礼泉县昭陵镇肖东村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近日,记者进入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大棚,清新的果蔬香气扑鼻而来。
赵慰备是肖东村村民。以前,在村里挣不到钱,他只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听说村里建起了设施大棚,村民可以承包,他便下决心回到家乡。
回乡后,赵慰备承包了4座1亩左右的大棚,种上了甜瓜、圣女果、西红柿、辣椒等果蔬。一开始,他担心自己缺技术种不好菜。没想到,村里专门组织村民去山东寿光学习种植技术,还定期邀请专家来棚里手把手教。
今年,他把4座小棚换成一座6亩的大棚,准备大干一场。“估计今年能收入十二三万元。”赵慰备感慨,把设施大棚做好,收入一点也不比在外打工少,他不打算再出去了。
给赵慰备信心的,还有村里的环境。这些年,肖东村党支部坚持把环境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全面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内大小街道,修建了休闲广场、景观涝池、文化长廊,取得“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治理效果。肖东村还对村民居住房屋进行改造,为100多户村民家通上了天然气。
村民刘举锋告诉记者,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各项机制越来越顺、服务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村里想要平整土地,电话一打,村上专门的机械农机服务队马上就来;村里的蔬菜瓜果非常受欢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各地。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就业增收就有了支柱。村里的设施大棚提供岗位200多个,带动百余户村民参与经营。村党支部按照“三统一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红管理)的模式打造高标准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入园务工、自主发展、网上销售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让村民年均收入达到2万元。
村民口袋富了,村干部商量着要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去年,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志恒的号召下,村里组建了130余人参与的锣鼓队。
“村里每年专门划拨几万元用于购置锣鼓队的装备。一说排练,村民们踊跃参与,我们逢年过节都排演新曲目。锣鼓声一响,村民的精气神就提起来了。”刘志恒说,今年正月十五,村里的锣鼓队还参加了礼泉县组织的社火表演。村民们雄心勃勃,想把肖东村的锣鼓声传得更远些。 刘居星
赵慰备是肖东村村民。以前,在村里挣不到钱,他只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听说村里建起了设施大棚,村民可以承包,他便下决心回到家乡。
回乡后,赵慰备承包了4座1亩左右的大棚,种上了甜瓜、圣女果、西红柿、辣椒等果蔬。一开始,他担心自己缺技术种不好菜。没想到,村里专门组织村民去山东寿光学习种植技术,还定期邀请专家来棚里手把手教。
今年,他把4座小棚换成一座6亩的大棚,准备大干一场。“估计今年能收入十二三万元。”赵慰备感慨,把设施大棚做好,收入一点也不比在外打工少,他不打算再出去了。
给赵慰备信心的,还有村里的环境。这些年,肖东村党支部坚持把环境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全面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内大小街道,修建了休闲广场、景观涝池、文化长廊,取得“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治理效果。肖东村还对村民居住房屋进行改造,为100多户村民家通上了天然气。
村民刘举锋告诉记者,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各项机制越来越顺、服务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村里想要平整土地,电话一打,村上专门的机械农机服务队马上就来;村里的蔬菜瓜果非常受欢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各地。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就业增收就有了支柱。村里的设施大棚提供岗位200多个,带动百余户村民参与经营。村党支部按照“三统一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红管理)的模式打造高标准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入园务工、自主发展、网上销售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让村民年均收入达到2万元。
村民口袋富了,村干部商量着要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去年,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志恒的号召下,村里组建了130余人参与的锣鼓队。
“村里每年专门划拨几万元用于购置锣鼓队的装备。一说排练,村民们踊跃参与,我们逢年过节都排演新曲目。锣鼓声一响,村民的精气神就提起来了。”刘志恒说,今年正月十五,村里的锣鼓队还参加了礼泉县组织的社火表演。村民们雄心勃勃,想把肖东村的锣鼓声传得更远些。 刘居星
发布日期: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