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保用工 稳就业
三秦大地用工求职“双向奔赴”
文章字数:5,442





  步入3月,春招热度持续升温。记者连日来走访各类招聘会,采访求职者与在职员工,在经济与消费回暖复苏的同时,新动能持续发展,节后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春招市场一片活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截至3月9日,2024年春风行动已在全国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6万场,发布岗位2900万个;发出务工人员专车、专列、包机3.3万辆(列、架)次,输送劳动者107万人。各地持续组织形式多样的招聘服务活动,强化跨区域劳务对接,帮助劳动者返岗就业。
  从“零工”到“灵工”
  “今年我不打算出去打工了,听说这里可以帮忙找工作就来看看,希望在家门口找点事情做,方便照顾孩子。”近日,记者来到西安浐灞国际港务区的零工驿站,宝妈梅玫正在驿站信息公示栏前查看求职信息。
  作为拓宽灵活就业渠道、给零工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快捷服务的“零工驿站”,搭建起求职者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打通就业服务从“零工”到“灵工”的“最后一公里”。
  线下培训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今天我们实操项目是哈雷蛋糕,需要的材料有鸡蛋200克、色拉油200克、低筋粉200克、鲜奶精2克……”走进西安浐灞国际港务区零工驿站,来自西安食品工程技工学校的老师正手把手详细讲解糕点的制作过程,驿站里正在进行的是第三期“西式面包师”工种的培训正在举行。
  提到零工,不少人想到“马路零工”,他们在路边等活,提供急需的水电、管道、家政等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零工经济”催生的招聘和就业需求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零工市场也因此逐渐成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破解零工就业难的问题,西安国际港务区人社部门积极推动“零工驿站”建设和“家门口就业”服务落实落地,解决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大龄及就业困难零工人员同时,辐射带动高陵、临潼、灞桥等周边区县。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架起用工企业和求职者“连心桥”,确保劳动者务工有渠道、劳动有保障。
  “来参加培训的主要是未就业者,在这十几天的培训里,我们邀请到专业的西式糕点培训师,通过理论+实操的现场教学,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完善的教学流程,让他们一技在身,端稳就业饭碗。”零工驿站的老师告诉记者。
  线上平台 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
  除了线下现场培训,在驿站内外,都张贴发布岗位和求职者信息。
  记者注意到,在门口的信息公示栏上,张贴着各类就业政策和零工招聘信息,信息按类划分,实时更新。拿出手机扫一扫,通过小程序还能就近了解用工岗位,进行岗位需求登记,以及线上面试。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饮水机、休息椅、手机充电线、各类政策宣传手册等一应俱全,求职者在这里可以拥有一个暖心的“歇脚地”。
  除了在浐灞零工驿站,西安火车站作为“城市大门”,是来返务工人员的主要集散地,为做好流动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保障服务,去年12月,首家在车站交通枢纽创建“火车站零工驿站”从线下和线上“双核双向”为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在“入陕第一站”提供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即时快办”的就业保障服务。
  “现在我们主要推荐的是线上小程序,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就业信息。”西安火车站零工驿站工作人员介绍说,就业小程序提升零工信息服务质效,用数据建立起灵活用工“岗位库”和“人员库”,为来返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一站式“家门口就业”服务。
  记者从陕西省人社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的意见》中了解到,陕西将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到2024年底,建立5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标准化公益性零工市场。据统计,目前陕西省共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318个、零工市场105个为求职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就业服务。
  一直以来,零工求职者除了靠熟人介绍工作,大部分聚集在“零工人才市场”等待雇主找上门,充满了不确定性。“零工驿站”能较好地对接劳动力供需市场两端,为求职者找工作实现精准对接。累了来歇脚,渴了来喝水,没电来充电……有了这些驿站,更多零散工、短期工告别了“马路蹲活”的日子,少了一份漂泊感,多了一份归属感。
   开工招人 家政服务需求增长
  曾几何时,提到家政这个职业,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联想到“阿姨”这个后缀。在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家政一般以40岁以上的人居多,“不体面”“孔乙己的长衫”之类的标签,使很多年轻人对这一行产生抵触情绪。但现在,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加,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或许正在选择从事这项工作。
  企业求贤若渴 有经验优先录取
  “家政了解一下,不用担心没有经验干不了,我们有专业的培训。”“我学的是新媒体运营,有这个岗位吗?”“我们现在在很多平台都有账户的,可以留个联系方式,来实地看看。”近日,记者在陕西工会“春送岗位”就业服务月活动现场,被企业急切招聘的心情吸引了目光,停下脚步。
  “今年公司上岗的家政人员不乏年轻人,应聘人员中甚至有不少00后。”一位家政招聘一边指着登记表一边说。
  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招聘地点的另一家月嫂家政公司。记者在他们的招聘手册上看到,无经验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方可上岗,有工作经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优先录取,薪水最高可月入过万。
  今年37岁的李霞(化名)离职已经十几年了。此前,她在西安一所小学担任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孩,她辞去了工作。直到今年孩子上初中,她便想着重新开始找工作。
  在招聘会上,她选择了一家家政公司的育儿岗位。“照顾小孩这么多年,也算积累了不少经验。”李霞笑着说,我听招聘人员说,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妈妈们选择了育儿师,原因就是工作时间比较灵活,还能兼顾家庭。
   珍惜岗位机会 家人帮忙问职
  “我帮我的妈妈来看看有什么适合的岗位,她最近刚离职。”宜洋来到招聘会现场,看到用人单位正好招缝纫工,并且没有学历限制,年龄也正好符合,她当即就加了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原来,宜洋的妈妈今年45岁,曾做过缝棉被的工作,几年前从老家来西安照顾怀孕的儿媳妇,如今家里不用她照看,实在闲不住,就想找份工作。招聘会当天,妈妈有事来不来,于是,宜洋便赶来先帮她看看。
  和宜洋一样,小赵是在自己找工作的同时,顺便帮自己的妹妹妮妮来问。“她只有一个要求,就想干点不费脑子的活。”
  小赵表示,她妹妹是从事新媒体运营的,整天都在想文案,运营账号,干了几个月心力交瘁,每天都在内耗,偶然在小红书刷到,有不少年轻人愿意走出格子间,去从事一些“不费脑子”的体力活,他们在网上留言职场关系简单,赚得也多,心情也舒畅。在网上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妹妹便有些心动。于是,拜托小赵帮忙在现场考察一下。
  说完这些,他们又继续穿梭在招聘会现场,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依次走过,和很多人擦肩,也曾驻足在某一个公司前,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等待一个面试机会。
   白衣天使的华丽“转身”
  在新单位上班的头一天,小张格外高兴。不仅仅是上班地点离家近了,而且再也不用熬通宵上夜班了。
  “以前我是一位急儿科临床护士,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遇见人手紧张的时候,可能好几天都要连轴转。”小张告诉记者,“在急诊科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见证了生命的诞生,也见证了生命的离去。每一次心跳的跳动,都让我深感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2018年8月的一个夜晚,是小张工作后独立值守的第一个夜班,那个夜晚的境遇让她至今难忘。
  “前半夜我遇到了一个急性哮喘的病人,病人胸闷憋气,口唇发紫,病情紧急。在医生下医嘱后,我接到通知迅速进行抢救,小心且紧张地进行着每一步操作,祈祷病人能够好转。”小张说,“经过一番努力,病人病情逐渐稳定,我和同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急诊科的灯光照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但抢救远没有结束。
  “凌晨三点,突然听见患者家属在医院内大声哭喊,我跑出急诊室,只见一名十四五岁左右的男孩被家人从私家车内抱出,奶奶在一旁手足无措。”小张告诉记者,“因家长长期不在家,父子之间存在隔阂,闹矛盾后孩子寻短见。”
  她感叹道:“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熬夜令其身体每况愈下,结婚后,两地分居的生活让小张长期奔波,疲惫不堪。为了更好地兼顾家庭、规律作息,她决定换一份离家近的工作。
  “通过网上投递简历,我应聘来到了新单位。在这里,我开始了全新的工作。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虽然与临床科室不同,但同样重要。”小张说,“我们的任务是将临床科室每天所需的物品进行清洗、包装、高压灭菌消毒并进行分类,以保证临床科室的正常使用。”
  作为一名急儿科护士,小张获得的荣誉摆满了窗台,抗疫标兵、先进个人、业务能手……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因为我知道,无论是急诊科还是消毒供应室,只要穿上那身白衣,我就是一个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理应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让生命在白衣天使的守护下绽放光彩。”小张目光坚定的说。
  就业新选择
  外卖小哥、专车司机、带货主播……活跃于当下的新职业,成为越来越多人就业的新选择。
  今年27岁的李博,是一名网络主播,谈起自己的网络经历,李博告诉记者,他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会选择从事这个行业。“其实也没有想过从事这个行业,有次我拍了一个短视频,突然就火了,然后想着火了那就继续拍下去。”李博说。
  “这个行业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压力还是很大的!”李博说。从2022年开始拍摄第一条视频到现在,他也有苦恼的时候,“有段时间出现创作贫瘠整个人就很焦虑,那段时间是我最难熬的时候。”相比于大主播,他们的收入并没有固定,有时可能连着几天没有一单,有时可能一个视频就能卖出很多产品,所以目前主播这个行业他还是在兼职,并没有全职去做。
  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观念的转变,在传统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之外,像李博一样,越来越多求职者的工作场景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宅急送到美团再到饿了么,李先生从事外卖行业的4年时间里,他虽然换了多家公司,但是依然从事这个行业。他的足迹跑遍了西安市的大街小巷,时间自由成为他选择一直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
  然而,在成为一名合格的骑手的过程中,李先生也遭遇过种种挑战,他不仅需要在陌生的道路中穿梭,还需要应对各种不同的天气和道路状况。“有次骑车没注意,一下撞到了路沿,整个人和车子都摔了出去,外卖也洒了一地。”李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有时会有一些小意外,但他并不想停止自己的外卖工作,因为这个工作他可以灵活选择自己的方式、时间。
   “三月”对快递员打击太大了
  “招五个能走三个,都不适应这个行业么。”从业近十年的方师傅一边收取客人要寄出的蓝牙键盘一边对记者说道,谈话间手中的工作从未间断过。
  皲裂的手指,布满灰尘的衣袖,溢满的快递小车……
  “离职的太多了,老快递员大部分都走了,这个‘三月’对快递员打击太大了。”方师傅告诉记者,3月新规的实施给快递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规的限制,许多快递小哥表示他们的收入直线下降。有的原来一天能送200多件,现在最多只能送70件。不少从业者对此叫苦不迭,快递员大量辞职转行,使得快递行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危机。
  方师傅表示新规要求所有快件打电话后才能配送,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特别是在忙碌的时候。“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现在的快递体量太大了。”他们平日工作时还是主要选择食品和贵重物品进行电话沟通,以及系统里标注要求电话联系的,一天也就十几单,工作量还可以承受。
  “现在能去应聘快递员的人,没干过这个行业的,新人比较多,干一天就跑了的也多了。”方师傅所在的公司从过完年到三月初,辞职的就有七八个,而这在快递员一共就不到四十人的情况下,比例是相当大的。“他们走了工作量就分配到我们的身上了,每天干到十一点多,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就得起,早上起来买两个包子一吃,这一天也就过去了。”方师傅讲起日复一日的生活,平静中透出一丝无奈。
  “最近新来了五六个快递员,但是业务都不行,一天送个几百件货,他们感觉非常吃力,像我们这种干了很多年的‘老人’才能勉强撑得住。”方师傅一个人负责配送曲江新区的四个小区,一天的快递量将近1500单。他每天早上雇两辆“货拉拉”送驿站,自己再开一辆小车投柜子,车里都塞得满满当当的。“周围附近的商铺都是搁到晚上一起送,就这都来不及,更别说打电话了。”方师傅快递公司的老板娘是一个运营着三家快递驿站的女士,她每天早上一个人又是分货又是装车,比快递员更加忙碌……
  曲江新区一家快递驿站的老板李先生向记者透露,负责该驿站的中通快递员年前辞职以后,公司一直招不到人,都是使用机动部队在送件,“今天你送明天他送,中通断了大半个月,这两天才招到新人,还不知道这个新人行不行呢。”像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没人愿意干,投诉罚款太多了,各种奇葩的投诉。”方师傅平日里,送一件快递是三毛五到四毛五,但是他和同事们每接到一次投诉,罚款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每个月罚款几百元对于他们快递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有的同事一个月的罚款高达几千块。
  “反正现在就是冒着被投诉的风险放驿站,我们老板,就曲江一个分公司,一个月的罚款四五万呢。”方师傅继续讲道,这个快递一旦上车,自己就想把它送到客户手里面,有时候晚上干到十一二点回去,同事们都会开玩笑说,今天的毛毛钱又捡到手了。
  “快递员这个职业,就是风里来雨里去的行业。”像方师傅一样的快递小哥们在跟客户沟通、跟驿站接触中,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每天的生活都充满挑战性和满足感。需要不断地解决和应对,这也给予了他们很多机会学习和成长,提高了他们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像方师傅一样的快递小哥们,每天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苦,让人民的生活更便利,城市变得更美好。
   本报记者 周生来 候思宇 李勇 张明 实习记者 刘姚尧
发布日期: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