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具一格的西周酒壶
文章字数:1,540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一对筒形直棱纹提梁卣极具“现代”色彩。这对青铜器大小不一,酷似人们常用的保温饭盒和暖水瓶。
“这是在竹园沟13号墓中发现的两件器型独特的酒器——筒形直棱纹提梁卣。卣是盛酒器,里面一般盛放的是高级酒。”近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吕卓艺告诉记者,“筒形提梁卣在存世青铜卣中所占比例很小,纹饰和造型与同时期传统青铜卣的风格不同,堪称青铜卣中的珍品。”
此卣出自弓鱼国
1974年冬,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村的一个黄土台塬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个土坑,其中有大量散乱的马骨,还有一些雕刻着精美花纹的铜疙瘩。根据陕西地区经常发现古墓的经验来看,村民猜测应该是挖到了古墓,随即向有关单位报告。这一消息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1975年元旦,在村民的协助下,宝鸡市博物馆牵头组成考古队展开了发掘。实地考察之后,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茹家庄这处墓葬的年代可能是西周时期。
经过数月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茹家庄共清理出两座大型墓葬,其中的陪葬器物丰富且精美。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形制规范判断,这应当是一国国君之墓。
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证实,西周时期,周王朝在宝鸡地区分封有夨、散、井、虢等方国,但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到弓鱼国。史籍失载让考古人员对发现的弓鱼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在渭河南岸的竹园沟村、渭河北岸的纸坊头村发现的墓葬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经过多年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判断,在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发现的3处墓葬都是弓鱼国的古墓,发掘成果将弓鱼国的国君世系呈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人员在竹园沟墓葬发掘的文物最为丰富,共清理发掘出22座墓葬、3座车马坑。13号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出土文物14组216件。筒形直棱纹提梁卣正是在13号墓中同出的一大一小两件青铜器。大的带梁高33.3厘米,重3.33千克;小的带梁高27厘米,重1.95千克。两件筒形直棱纹提梁卣造型装饰完全相同,显然是一次所铸。
筒形卣身实罕见
《尚书》中有“以秬鬯二卣”的记载。《诗经》中记载:“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据此可知,卣是用来盛秬鬯的。秬鬯是用郁金香草和黑黍酿造而成的酒,色黄而芬芳,十分珍贵,只在祭祀或赏赐时用。
青铜卣是商周青铜礼器中重要的盛酒器之一。目前出土的青铜卣大多是椭圆形,颈部略微紧束,腹部下垂,也有一部分是方形和直筒形的。直筒形并不是卣的常见形状,成对出现更为少见。这一突出特征使得筒形直棱纹提梁卣在存世青铜器中别具一格。
研究商周青铜器的学者梁彦民认为,筒形卣是青铜卣中较为特殊的种类,虽然流行时间很短,发现数量也很少,但筒形卣在商末周初青铜器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纹饰华丽且疏朗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造型独特,腹身纹饰很有特点。
近距离观察这对提梁卣,卣腹以中部的一周凸起宽条带纹为界,花纹对称展开,依次为直棱纹、以云雷纹为地的夔凤纹、凸棱纹和素面条带,体现了对称美。卣的提梁上有宽宽的凹槽,两端有高浮雕兽头。卣上部的盖面隆起,盖中部有圆形握手,围绕握手饰一周辐射状的梯形直棱纹。盖沿同样饰夔凤纹。盖部花纹与腹部的装饰纹带基本相同、相互呼应。提梁两端的兽头造型又与盖部、腹部装饰纹带中的多处兽面形象接近,提梁、卣盖、器身三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研究数字与文化遗产的学者谭鑫刚认为:在使用价值上,直棱纹作为商周青铜器的一种陪衬性装饰,目的主要在于填补器身的空白;在特征表现方面,直棱纹形态较稳定,能够根据具体的青铜器的需求展开变化,形成更具有艺术价值的纹饰。
除了呈现艺术风格,直棱纹也具有实用价值。垂直纹路有利于增强水平握举的摩擦力。筒形直棱纹提梁卣作为盛酒器,加上直棱纹,更方便古人使用和携带。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说:“筒形直棱纹提梁卣造型独特又不失端庄,纹饰华丽又不失简洁疏朗,对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卣形制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师念
“这是在竹园沟13号墓中发现的两件器型独特的酒器——筒形直棱纹提梁卣。卣是盛酒器,里面一般盛放的是高级酒。”近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吕卓艺告诉记者,“筒形提梁卣在存世青铜卣中所占比例很小,纹饰和造型与同时期传统青铜卣的风格不同,堪称青铜卣中的珍品。”
此卣出自弓鱼国
1974年冬,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村的一个黄土台塬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个土坑,其中有大量散乱的马骨,还有一些雕刻着精美花纹的铜疙瘩。根据陕西地区经常发现古墓的经验来看,村民猜测应该是挖到了古墓,随即向有关单位报告。这一消息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1975年元旦,在村民的协助下,宝鸡市博物馆牵头组成考古队展开了发掘。实地考察之后,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茹家庄这处墓葬的年代可能是西周时期。
经过数月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茹家庄共清理出两座大型墓葬,其中的陪葬器物丰富且精美。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形制规范判断,这应当是一国国君之墓。
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证实,西周时期,周王朝在宝鸡地区分封有夨、散、井、虢等方国,但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到弓鱼国。史籍失载让考古人员对发现的弓鱼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在渭河南岸的竹园沟村、渭河北岸的纸坊头村发现的墓葬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经过多年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判断,在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发现的3处墓葬都是弓鱼国的古墓,发掘成果将弓鱼国的国君世系呈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人员在竹园沟墓葬发掘的文物最为丰富,共清理发掘出22座墓葬、3座车马坑。13号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出土文物14组216件。筒形直棱纹提梁卣正是在13号墓中同出的一大一小两件青铜器。大的带梁高33.3厘米,重3.33千克;小的带梁高27厘米,重1.95千克。两件筒形直棱纹提梁卣造型装饰完全相同,显然是一次所铸。
筒形卣身实罕见
《尚书》中有“以秬鬯二卣”的记载。《诗经》中记载:“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据此可知,卣是用来盛秬鬯的。秬鬯是用郁金香草和黑黍酿造而成的酒,色黄而芬芳,十分珍贵,只在祭祀或赏赐时用。
青铜卣是商周青铜礼器中重要的盛酒器之一。目前出土的青铜卣大多是椭圆形,颈部略微紧束,腹部下垂,也有一部分是方形和直筒形的。直筒形并不是卣的常见形状,成对出现更为少见。这一突出特征使得筒形直棱纹提梁卣在存世青铜器中别具一格。
研究商周青铜器的学者梁彦民认为,筒形卣是青铜卣中较为特殊的种类,虽然流行时间很短,发现数量也很少,但筒形卣在商末周初青铜器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纹饰华丽且疏朗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造型独特,腹身纹饰很有特点。
近距离观察这对提梁卣,卣腹以中部的一周凸起宽条带纹为界,花纹对称展开,依次为直棱纹、以云雷纹为地的夔凤纹、凸棱纹和素面条带,体现了对称美。卣的提梁上有宽宽的凹槽,两端有高浮雕兽头。卣上部的盖面隆起,盖中部有圆形握手,围绕握手饰一周辐射状的梯形直棱纹。盖沿同样饰夔凤纹。盖部花纹与腹部的装饰纹带基本相同、相互呼应。提梁两端的兽头造型又与盖部、腹部装饰纹带中的多处兽面形象接近,提梁、卣盖、器身三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研究数字与文化遗产的学者谭鑫刚认为:在使用价值上,直棱纹作为商周青铜器的一种陪衬性装饰,目的主要在于填补器身的空白;在特征表现方面,直棱纹形态较稳定,能够根据具体的青铜器的需求展开变化,形成更具有艺术价值的纹饰。
除了呈现艺术风格,直棱纹也具有实用价值。垂直纹路有利于增强水平握举的摩擦力。筒形直棱纹提梁卣作为盛酒器,加上直棱纹,更方便古人使用和携带。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说:“筒形直棱纹提梁卣造型独特又不失端庄,纹饰华丽又不失简洁疏朗,对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卣形制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师念
发布日期: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