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旬邑“马栏红”何以“获宠”市场
文章字数:1,733
旬邑苹果。

  
  一项项提高果农积极性的举措,一片片带给群众希望的果园,一场场带来预期的推介会……近年来,旬邑“马栏红”苹果越来越“红”,不仅走到了广州、香港、深圳市民的餐桌上,还漂洋过海出了国门。近日,记者来到了旬邑县张洪镇,解锁旬邑苹果“受宠密码”。
  苹果让果农日子越来越好
  今年50岁的宫文利算得上资深果农,与苹果打交道已有30余年,父亲是当地最早响应政府号召开始种植苹果的果农,也是最早尝到苹果“甜头”的人。
  “从学校出来,父亲就‘手把手’教我如何种苹果,从修枝到疏花,从冬灌到施肥,父亲把所有的经验技术都传授给我。”宫文利告诉记者,两代人走出的“苹果路”,经过的坎、吃过的苦,如今提起来都是“实践课”。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热爱美工的宫文利还突发奇想,发明了“贴字苹果”。
  “我们这里是苹果优良产区,苹果脆甜爽口,香气浓郁,质密耐贮,富含硒、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合作社1200亩苹果,最高每斤卖5元,保底价格是每斤2.5元。”宫文利说,目前,线上线下苹果销售情况比较乐观,每天光线上销售就200单左右。此外,一箱箱精挑细选、分门别类的苹果被存在冷库里,随时可以通过冷链物流邮寄到消费者手中。宫文利表示,所剩不多的苹果不愁卖。
  种植苹果让宫文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有小车,住房也从之前的土窑变成了气派的楼房。令宫文利欣慰的是,他基本做通了儿子的工作,等儿子大学毕业也从事农业,让其所学在苹果产业发展上发挥光热。宫文利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我将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带领社员积极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种出优质的苹果,让消费者的‘果篮子’丰富又安全。”
   “土专家”种出苹果中的“优等生”
  今年50岁的于俊俊是张洪镇于家村人,种植了30年苹果的他是旬邑县有名的“土专家”。在果农眼中,于俊俊既有格局又有远见,是大家伙心中靠谱的“牛人”。
  三分种,七分管。种植苹果以来,于俊俊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认真学习果园管理技术,全面落实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他的果园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高产园,种植了16个品种。被大家认可的“水红秦冠”就是于俊俊从甘肃引进试种并推广的。
  “推广矮冠苹果,主要是方便管理和采摘。面对农村劳动力缺少、农村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现状,‘单打独斗’种植苹果显然不适合农村现状。我建议我们村人均半亩地,推行连片集中果园,统防统管,统一标准利于确保苹果质量,统一价格利于稳定市场,也便于机械化作业。”于俊俊说,“县上认定我这个‘土专家’是‘领军型’乡土人才,那咱就要把科学技术学上去,让产量和质量提上去,引导果农种好果、卖好价。”
  旬邑县出台多项鼓励政策,深入挖掘乡土人才资源,积极搭建高校教授与乡土人才交流沟通平台,培养了一批为果农传经送宝的“土专家”,助力旬邑苹果提质增效。
   用心擦亮“马栏红”金字招牌
  近年来,张洪镇大力实施老弱果园改造工程,积极推行果园高接换头、隔株间伐技术,进一步提升苹果品质。在苹果销售方面,张洪大集市电商平台的建立,成了一条农民与城市消费者之间的直通车。
  “咱旬邑正宗的‘马栏红’苹果,牛羊粪施肥,人工除草,大家放心吃。烂一个赔一个,放心拍。”“发货快,到货快。保质保量包售后。”……走进直播间,有农民主播和助播正在直播旬邑苹果。“张洪大集市”直播团队为了销售苹果,在卖力“吆喝”,通过镜头让“流量”变“销量”。直播间墙上醒目的一行字表达着电商发展的目标——“把乡村声音宣传出去,把农民的产品卖到全世界”。
  旬邑苹果从源头把关,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条线,从“求数量”到“拼质量”,从“论斤卖”到“论个卖”,旬邑“马栏红”苹果以自身的品质和口碑圈粉越来越多,一跃成为大家果盘里的“宠儿”。
  张洪镇的苹果产业发展状况是旬邑县苹果产业发展的缩影。一棵棵苹果树,让旬邑的山梁沟峁披上了“绿被子”;一个个饱满多汁的苹果,让这里的果农鼓起了“钱袋子”。旬邑县聚焦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以“优选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为抓手,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以重点产业突破带动乡村振兴全面提速提质增效。
  接下来,旬邑县将把“马栏红”品牌转化为发展胜势、富民优势,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农民富裕富足上,探索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张恒
发布日期: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