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河上的“守桥人”
文章字数:1,254

“咣咣咣、咣咣咣!”2月27日,天气阴沉,寒风侵肌。在月河钢梁桥上,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桥安康桥隧养修工区副工长姚文军和徒弟们,正在对这座钢梁桥进行检查作业。
月河钢梁桥位于襄渝铁路安康至大竹园间下行K318+222处,依山傍水、桥隧相连,十天高速公路从桥下穿行而过。从远处看,这座桥仿佛一个钢铁巨人,稳稳地屹立在两山绝壁之上。至今,仍然是铁路由陕入川的重要通道。
春运期间,每天桥上有110余趟列车通行。为了确保桥梁设备状态良好,姚文军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心维修养护。
历经50多年风雨的月河钢梁桥,人走在上面会发出“哐啷哐啷”的声响,看向下面感觉有些飘,而姚文军却说:“以前也很害怕,桥梁工首先就要克服这种恐高心理,检查作业时间紧迫,慢慢也就习惯这种高空作业了。”戴上安全帽,系好安全绳,姚文军和徒弟们开始对月河钢梁桥进行诊断。
作业人员首先要对月河钢梁桥的上跨部分以及线路护轨和固定螺栓进行检查,明桥面特别要注意脚下的空隙,还要仰着头查看上跨钢梁情况。“桥上的冷和在下面的冷不一样,冷风往怀里钻进骨头缝里,穿多少也没有用。寒风刺骨,桥上没有可以挡风的角落,寒风钻进脖子冻得瑟瑟发抖。”90后徒弟牛荣华说。
“我们每天上午开始检查,重点看各连接部位是否有裂纹、钢梁角落隐蔽部位有没有锈蚀、扣件有没有拧紧等。整个检查下来,需要5-6个小时,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姚文军说道。
为了保证检查质量,姚文军不停地眼看、手摸、锤敲、尺量,仔细检查梁体每一个部位。“锤子敲击钢轨和枕木上的螺栓后,会发出清脆的‘咣咣咣’声,若是螺栓松了,就会有异样的声音,检查人员要进一步检查处理。”这份为大桥“查体”的工作既考验耳力,更考验眼力。
“这个螺栓有点松,帮我拿着手套,戴手套不好拧。”姚文军一边大声喊着,一边将手套递给徒弟牛荣华,迅速套上新螺母转了几圈,再用大扳手一圈一圈拧,直至完全锁紧。寒风凛冽、铁扳手冻得冰凉,不到一分钟,姚文军的双手就吹红了。
“姚老师是一名老桥隧工,当时车间把他派到我们工区担任首任工长,我们几个都是他的徒弟,从专业知识到班组管理,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师傅对我们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我第一次上钢梁桥也是姚老师带着上的。”谈起师傅姚文军,牛荣华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伙计们劳动强度,姚文军不仅在“实干”上作表率,更在“巧干”上下功夫,不断改进作业工具和方法。他在反复实地调研后,重新设计了桥梁检查专项记录图表,既包含了检查的时间、人员、桥梁里程、人行道板病害数量、尺寸、位置等常规元素,又与病害图片、病害等级等元素相结合,简单明了、准确有效,大大提升了桥梁检查效率。
“每月都要对大桥上的851根木枕、1382颗勾螺栓、4000多颗铆钉以及上下平连杆件、连接系、支座桥墩等关键部件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尤其是前几天的冻雨天气,一定要再来看看心里才有底。”姚文军说道。
“嘟……”随着一声汽笛响起,一列动集动车组从月河钢梁桥上飞驰而过,姚文军他们望着远去的列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本报记者 候思宇 通讯员 张霖 陈星衡 张瑞
发布日期: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