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医者仁心”的年关“坚守”
文章字数:1,533

  大年三十,当别人家在庆祝春节、吃团圆饭的时候,咸阳市礼泉县水平村卫生室的张淑侠还在为病人量血压、配药、挂吊瓶,这种情形对她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从医三十六载 备受敬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仅十七岁的张淑侠先后赴镇医院、县妇幼班、高级职业中学培训学习,时间长达九年之久。期间学习刻苦、业务能力拔尖,学习结束后于1988年回村卫生室工作至今,已然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病人缝合、接生,妇科、儿科病情,我以前都能治疗。”张淑侠说,“那时候,医疗条件差,交通也不方便,很多时候都是我提着药箱跑到病人家里去就地治疗。”
  医术高、胆子大、态度好、费用低是周边村民对张淑侠所办村卫生室的普遍评价。
  交谈中,张淑侠表示,一向严厉的父亲对其后来的工作与生活影响巨大。
  “‘达’对儿女们的要求一直都很严格,干啥就要干好,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慢待了病人。”张淑侠说,“受此影响,我刻苦钻研,救治病人,而其产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促使我将这份事业坚持了下来。”
  由于医疗条件有限,那时候小孩子常患的高热惊厥、腹泻最为致命,张淑侠凭借过硬的医疗水平,挽救了许多生命。
  “妈妈这些年是真的没睡过踏实觉、没吃过完整饭。”二女儿告诉记者,“无论春夏秋冬,谁来看病从不推辞,早上五点、半夜两三点的都有,跟24小时急诊室一样,要说收入呢也没有几个,反正你问就说病人来了,病人不舒服,咱干的就是这事,少睡一会没事。”
  同村有家条件不好的患者,十几年来看病都是挂账,账本夹了好几沓,张淑侠从未要过账。
  “亏待了孩子,也亏待了亲人”
  漫长的从医过程中,张淑侠对儿女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均走进了医疗系统,为人民服务。
  “这么些年,在儿女们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我确实存在欠缺,管得太少了,唯一一次去开家长会,还是我两个女儿期末成绩都得了双百。”张淑侠告诉记者,“老师让我谈经验,我哑口无言,我是真的没有经验,只有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
  “因为工作缘故,这些年来没好好招待过亲人。亲人来家只能自己动手吃饭,确实心存愧疚。往往是刚系上围裙,病人就来了。”谈及这些,张淑侠面露感激,感谢有这些理解的亲人支持。
  大女儿说,“我非常自豪她是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十分有能力、肯拼搏的好妈妈,三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优秀的乡村医务工作者。对待病人永远第一,对于我们儿女倾尽所有,悉心培养教育。”
  二女儿说,“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体,六十岁的人了,本来身体就不好,经常浑身疼。早饭顾不上吃,晚上闲了还要报销合疗,忙公卫事业,常常晚上熬到十一点多,搞得眼都花了。家里人能帮就帮,以后慢点干,工作啥时候都忙不完。”
  “只要身体允许,会一直干下去”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村民无法及时赶去镇医院,临近的村卫生室则被视为救死扶伤的“医院”,张淑侠更是成为了病人眼中的“救星”。
  “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急病人所急,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宗旨。”张淑侠告诉记者,“病人来了先看病,收钱放后头,没钱都可以。”
  除了平日治病救人,十四项公卫事业也是张淑侠必须完成的工作。镇医院每月9号的会议,张淑侠从未缺席,偶尔因病未去,也会让孩子代自己去参加,领回任务。
  “现在国家的政策非常好,村民看病可以报销部分费用。”张淑侠说,“我是非常重视合疗报销这个事情的,不要小看这一二十块钱,时间长了,累计起来都是一笔不少的支出,能省则省,特别是对于条件不好的家庭更为重要。”
  说着,张淑侠向记者展示之前自己记录的合疗报销报表,密密麻麻的数字,很多甚至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
  在谈及未来时,张淑侠说,“只要我身体允许,我会一如既往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医生、继续把这份事业干下去,持续为人民服务。”这正如她的微信名所写的那样,“医者仁心”。
  本报记者 张明
发布日期: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