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舞盛世气象殊
文章字数:2,146
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神圣的,因而有关龙的传说和活动尤其多。每当节庆之日,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都会舞龙以表达欢庆之意,烘托节日气氛。
相传,舞龙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关中民间,舞龙也叫“龙灯”或“龙舞”“耍龙”。这项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故历久不衰。舞龙的形式多种多样,很自然地带上了不同的地域色彩。
关中各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期间以及有重要庆典活动时,常常耍龙。当代所耍之龙多以竹绑骨架、布缝其上,绘以龙鳞,手电筒为眼,显得目光灼灼。龙身置以木棍。表演者手持木棍,仿龙游之势舞动,如活龙腾空,气势雄壮。
西安市高陵区桑家龙灯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共用13节拐子撑起来。龙头用竹子绑成骨架,用多层纸裱糊外部,用精选的木料雕刻成活灵活现的龙角,用两只碗口大的红灯笼做成可轱辘辘滴溜溜转动的龙眼,龙神的雏形则是用一根根木棍顶端钉一块木板形成的“丁”字形串联而成,然后在木板的顶端用竹板扎成圆拱形的圈,再用白布缠起来,用粗绳连接龙头龙身与龙尾,形成一个圆筒形,再用粗一些的布料将这些圆筒形绷联起来,在每一相接处的上方留一个放置蜡烛和透气的小孔,再用色彩装饰一下龙身和龙头,画上龙鳞,装上龙须、龙角以及用扫帚包扎而成的龙尾,这样一条长7、8丈、形状栩栩如生的彩龙就出现在人们面前了。为了表示舞龙的虔诚和对神灵的敬重,龙做好了以后还要到村里的大庙或者祠堂给神灵、祖宗烧香还愿,祈求保佑村人安康、诸事遂愿包括耍龙成功。晚上耍龙的时候点着蜡烛,彩龙全身透明,活像巨龙腾空而起,因此也称“明龙”。只见舞龙者或执宝灯引龙上下翻腾、左右腾挪,或擎龙头追逐宝灯、前仰后俯,或举龙身随波逐流、浪滚潮涌,或携龙尾前赴后继,亦步亦趋,每耍一次“明龙”一般都需要50-60人参加,有时几乎是全村青壮年同时参与舞龙。
三原县西关的“老龙”以雄壮、威严而著称,龙身长约10米、粗处直径达一米,由9人撑演,套路别致,寓意丰富。其表演方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寓鱼龙变化于表演之中,展老龙神威于套数之间。表演开场前,首先由四个儿童各手提两只象征“鱼子”的灯笼出场,跑圆圈并耍各种逗戏动作入场。随后由演员装扮的四条“鲤鱼”出场,象征着“鱼子”已变化成“鲤鱼”。“鲤鱼”玩耍后,出现一只似鱼非鱼、似龙非龙的“鳞鳌”,这鱼龙变幻之间的“鳞鳌”由一人执耍,摇头摆尾,喜气洋洋,诙谐风趣,活跃非凡。“鳞鳌”耍完后先放一把松香火,可谓“龙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老龙”随即跃出“龙门”开始发威、嬉戏。耍“老龙”的套数有“龙门三现”“翻江倒海”“拜四方”“翻滚”“朝天一炷香”“珍珠倒卷帘”“单钻”“双钻”“盘龙门”“回龙门”10个,个个惊艳、热烈如其名,尤以“翻滚”难度最大,届时龙身要摆成一字形,参加表演的9人按照统一的号子左右翻滚;另外,“朝天一炷香”在龙身翻滚之后龙头高擎,从头到尾,由高到低,微微颤动,恰似活龙。1989年9月27日在西安举行的“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开幕式上,曾为世界各国观众进行表演,以“老龙腾空入碧云”的精彩演技,令国际友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蒲城县龙舞有黄、青、白、赤、黑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发展为彩龙,形状精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表演时,舞龙头的人是关键,其他人紧密配合,整个场面协调壮观。
铜川、耀州、华县等地还有一种称作“板凳龙”的龙灯。一般用五条或七条长板凳连接在一起,板凳面相连部分有“活动链”,以便于摆动自如,上面罩以红色或绿色花绫作为“龙衣”,用板凳腿作为“龙爪”当拐子用,板凳上有固定的醋碟,可以点燃在“龙衣”里边除了“龙头”另用竹木制成骨架,龙口龙眼耳鼻须等等皆施以彩绘精描,撑龙手随着鼓点节奏翩翩起舞,气势宏伟壮观。
风靡于陕南汉中、安康一带的“板凳龙舞”也别具特色,其舞蹈道具是用麦秸、稻草、麻绳扎绑成长2-3米的小龙造型,外糊彩布或彩纸,形象惹人喜爱。表演时3位舞龙者各持一条龙腿,动作自如地扭转翻跳使“龙”显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深受当地老百姓喜欢。
江苏的“断龙”和浙江的“百叶龙”可谓构思奇特。江苏的“断龙”以精雕细刻的龙头、龙尾独具一格,龙身简约而不简单,用宽1米、长2米的黄绸和一根竹竿做龙肚,节节龙肚与龙头、龙尾紧密配合,组成绚丽多姿的瑞龙画面。浙江的“百叶龙”龙头则由一朵精心结构的特大荷花演变而成,龙尾是一对色彩瑰丽的蝴蝶翅膀,几十朵荷花层层联结延伸为龙身,浑身鲜艳的龙鳞由900多叶粉红色花瓣缀结而成,曾在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表演时,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
舞龙活动不仅盛行中国,而且随着华侨传到世界各地,尤其在东南亚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每至春节都组织舞龙活动,寄托思乡怀祖之情,点缀、美化生活。舞龙是既考验参与者的团队意识,也考验引领者和龙头的协调、指挥能力,因为任何一位参与者稍有不慎都可能会令整个活动因步调不协调而陷入混乱,甚至造成踩踏、脱节事件。故舞龙活动也成为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荣誉感、自豪感、自信心的象征,我想,这也许是华夏民族爱舞龙的重要缘由之一吧。
随着农历甲辰龙年春天的到来,传统的舞龙祈福迎新活动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一场以龙为主题的视听盛宴将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足音,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传,舞龙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关中民间,舞龙也叫“龙灯”或“龙舞”“耍龙”。这项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故历久不衰。舞龙的形式多种多样,很自然地带上了不同的地域色彩。
关中各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期间以及有重要庆典活动时,常常耍龙。当代所耍之龙多以竹绑骨架、布缝其上,绘以龙鳞,手电筒为眼,显得目光灼灼。龙身置以木棍。表演者手持木棍,仿龙游之势舞动,如活龙腾空,气势雄壮。
西安市高陵区桑家龙灯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共用13节拐子撑起来。龙头用竹子绑成骨架,用多层纸裱糊外部,用精选的木料雕刻成活灵活现的龙角,用两只碗口大的红灯笼做成可轱辘辘滴溜溜转动的龙眼,龙神的雏形则是用一根根木棍顶端钉一块木板形成的“丁”字形串联而成,然后在木板的顶端用竹板扎成圆拱形的圈,再用白布缠起来,用粗绳连接龙头龙身与龙尾,形成一个圆筒形,再用粗一些的布料将这些圆筒形绷联起来,在每一相接处的上方留一个放置蜡烛和透气的小孔,再用色彩装饰一下龙身和龙头,画上龙鳞,装上龙须、龙角以及用扫帚包扎而成的龙尾,这样一条长7、8丈、形状栩栩如生的彩龙就出现在人们面前了。为了表示舞龙的虔诚和对神灵的敬重,龙做好了以后还要到村里的大庙或者祠堂给神灵、祖宗烧香还愿,祈求保佑村人安康、诸事遂愿包括耍龙成功。晚上耍龙的时候点着蜡烛,彩龙全身透明,活像巨龙腾空而起,因此也称“明龙”。只见舞龙者或执宝灯引龙上下翻腾、左右腾挪,或擎龙头追逐宝灯、前仰后俯,或举龙身随波逐流、浪滚潮涌,或携龙尾前赴后继,亦步亦趋,每耍一次“明龙”一般都需要50-60人参加,有时几乎是全村青壮年同时参与舞龙。
三原县西关的“老龙”以雄壮、威严而著称,龙身长约10米、粗处直径达一米,由9人撑演,套路别致,寓意丰富。其表演方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寓鱼龙变化于表演之中,展老龙神威于套数之间。表演开场前,首先由四个儿童各手提两只象征“鱼子”的灯笼出场,跑圆圈并耍各种逗戏动作入场。随后由演员装扮的四条“鲤鱼”出场,象征着“鱼子”已变化成“鲤鱼”。“鲤鱼”玩耍后,出现一只似鱼非鱼、似龙非龙的“鳞鳌”,这鱼龙变幻之间的“鳞鳌”由一人执耍,摇头摆尾,喜气洋洋,诙谐风趣,活跃非凡。“鳞鳌”耍完后先放一把松香火,可谓“龙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老龙”随即跃出“龙门”开始发威、嬉戏。耍“老龙”的套数有“龙门三现”“翻江倒海”“拜四方”“翻滚”“朝天一炷香”“珍珠倒卷帘”“单钻”“双钻”“盘龙门”“回龙门”10个,个个惊艳、热烈如其名,尤以“翻滚”难度最大,届时龙身要摆成一字形,参加表演的9人按照统一的号子左右翻滚;另外,“朝天一炷香”在龙身翻滚之后龙头高擎,从头到尾,由高到低,微微颤动,恰似活龙。1989年9月27日在西安举行的“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开幕式上,曾为世界各国观众进行表演,以“老龙腾空入碧云”的精彩演技,令国际友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蒲城县龙舞有黄、青、白、赤、黑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发展为彩龙,形状精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表演时,舞龙头的人是关键,其他人紧密配合,整个场面协调壮观。
铜川、耀州、华县等地还有一种称作“板凳龙”的龙灯。一般用五条或七条长板凳连接在一起,板凳面相连部分有“活动链”,以便于摆动自如,上面罩以红色或绿色花绫作为“龙衣”,用板凳腿作为“龙爪”当拐子用,板凳上有固定的醋碟,可以点燃在“龙衣”里边除了“龙头”另用竹木制成骨架,龙口龙眼耳鼻须等等皆施以彩绘精描,撑龙手随着鼓点节奏翩翩起舞,气势宏伟壮观。
风靡于陕南汉中、安康一带的“板凳龙舞”也别具特色,其舞蹈道具是用麦秸、稻草、麻绳扎绑成长2-3米的小龙造型,外糊彩布或彩纸,形象惹人喜爱。表演时3位舞龙者各持一条龙腿,动作自如地扭转翻跳使“龙”显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深受当地老百姓喜欢。
江苏的“断龙”和浙江的“百叶龙”可谓构思奇特。江苏的“断龙”以精雕细刻的龙头、龙尾独具一格,龙身简约而不简单,用宽1米、长2米的黄绸和一根竹竿做龙肚,节节龙肚与龙头、龙尾紧密配合,组成绚丽多姿的瑞龙画面。浙江的“百叶龙”龙头则由一朵精心结构的特大荷花演变而成,龙尾是一对色彩瑰丽的蝴蝶翅膀,几十朵荷花层层联结延伸为龙身,浑身鲜艳的龙鳞由900多叶粉红色花瓣缀结而成,曾在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表演时,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
舞龙活动不仅盛行中国,而且随着华侨传到世界各地,尤其在东南亚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每至春节都组织舞龙活动,寄托思乡怀祖之情,点缀、美化生活。舞龙是既考验参与者的团队意识,也考验引领者和龙头的协调、指挥能力,因为任何一位参与者稍有不慎都可能会令整个活动因步调不协调而陷入混乱,甚至造成踩踏、脱节事件。故舞龙活动也成为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荣誉感、自豪感、自信心的象征,我想,这也许是华夏民族爱舞龙的重要缘由之一吧。
随着农历甲辰龙年春天的到来,传统的舞龙祈福迎新活动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一场以龙为主题的视听盛宴将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足音,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发布日期: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