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飞梭织华章
——咸阳纺织服装工业实现产值44.73亿元
文章字数:1,544
近日,在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细纱车间,纺织女工在进行接头、换粗纱等工作。 琚鹏飞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定制服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那么,定制一套西装需要多少道工序?
  在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记者找到了答案。定制西装要经过量体、选面料、定款等环节300余道工序后,才“走”下生产线。
  近年来,咸阳大力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纺织企业退城入园,培育出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陕西雅尔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重组
  传统产业“换羽新生”
  咸阳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曾经,咸阳20%的人口就业与纺织服装产业息息相关。
  作为传统制造业,咸阳纺织服装产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设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
  如何发挥产业优势,让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我们公司拥有纱锭30万枚,可年产纱线2.34万吨,坯布1.37亿米。”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振华介绍,目前,公司拥有“风轮”“劲松”“秦岭”等一大批自主品牌,并拥有两个“国家级新产品”和一批“陕西省名牌产品”,产品远销国外。
  2011年,咸阳市启动纺织企业退城入园工程,规划了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的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咸阳将市区部分纺织企业改制重组,并成立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升级纺织设备,万锭用工从200人减到36人。
  咸阳市编制了《咸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等文件,成立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班,全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各环节、全流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创新
  纺织行业“智”变升级
  在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展厅内,顾客可通过数字化“VR在线量体”应用,在7秒内完成人体19个部位、22项尺寸数据的自动采集。
  “我们利用互联网、云数据,将传统的大规模制造转型为大规模柔性化个性定制,可实现‘一人一版,一衣一款’。”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雪峰说,公司从2017年开始转换“赛道”,现已完成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公司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服装大数据中心,可实现高效的个性化设计。
  从传统制衣工厂到现在的智能化制造工厂,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不断实现创新发展。2023年,该公司实现产值6840万元,实现营收6500万元,同比增长21%。
  “过去,裁缝是手艺人,没有三五年学不精裁剪这门技术,那时候我一天最多能裁剪10套衣服。”说起公司的智能化转型,裁剪工吕强会感慨万千,“现在,公司有了自动裁床,4分钟就能裁剪一套衣服。”
  如今,咸阳市已实施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服装、家纺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传统纺织服装产业迸发新活力,逐步摆脱“夕阳产业”的刻板印象。
   做强
  多元融合集群发展
  记者走进位于乾县工业园区的陕西银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伴随着有节奏的机器运转声,棉花在翻转腾挪间被制成棉纱产品。
  “我们去年生产的400吨优质棉纱已销售一空,现在正在赶制新订单。”陕西银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俊杰介绍,公司拥有一条约7.13万锭棉纱生产线,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地,去年公司产值达1.7亿元。
  “我们决定实施技改扩产项目,投资2亿元,建设一条5万锭智能化棉纱生产线。”张俊杰说,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优质纯棉纱5000吨,增加产值1.5亿元,带动就业200人。
  聚企成“链”,助“链”成群。近年来,咸阳市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和现代企业运营模式,持续加强纺织服装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构建了以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乾县纺织工业园为载体,以棉纺织、功能性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当前,咸阳市已逐步形成功能性职业装、安全防护服、功能性纺织品等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咸阳高新区,构建了以棉纺织、功能性服装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在乾县,形成了功能性纺织、印染、产业用纺织品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琚鹏飞
发布日期: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