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科技攀“高” 产业向“新”
——陕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文章字数:1,433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产品测试。

  
  日前,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85吨级液氧煤油分级燃烧抽气循环火箭发动机“巧龙1号”顺利完成整机试车。
  “‘巧龙1号’是专门为商业航天动力市场研发的新型发动机。我们将争取年底定型、批量生产,从而满足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对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迫切需求。”天回航天董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刘红军表示。
  在陕西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中,诞生了一批像“巧龙1号”这样抢占科技制高点、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带动陕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攻关——
  奔着最紧要的问题去
  在刘红军看来,“背靠”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是天回航天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最大底气。
  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是首个陕西实验室,由13家在陕从事空天动力的优势科研与生产单位共同发起,集聚科研力量,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空天动力产业布局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储备。
  技术支撑、人才保障、资金扶持……在各类创新资源的共同“托举”下,天回航天创办不到3年,完成了4款新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目前,陕西已经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2个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能源、新材料3个陕西实验室完成组建方案论证,启动建设。
  成果转化——
  “科学家”和“工程师”携手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吴震带领团队忙碌在设备加工一线。
  “没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携手,我们的设备不可能这么快实现从实验室样机到能源领域‘首台套’装备的飞跃!”创业两年多,吴震对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陕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跨学科部署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我们这个团队由擅长技术攻关的‘科学家’和熟悉生产的‘工程师’组成。‘科学家’主要是我们西安交大化工学院科研人员,‘工程师’都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吴震介绍,“我们在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在产业一线协力攻关,解决高密度氢纯化与储氢装置走向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500支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围绕陕西24条重点产业链开展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知识产权授权2605项,363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或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平台搭建——
  让创新和产业充分对接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天创航空导航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李彬团队,实现了激光大气参数测量产品“从0到1再到10”的突破:他们不仅做出了2型原理样机,还拿到了中国商飞的合同。
  “在这个平台,我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充足的创新资源,大家劲头都很足!”李彬表示。他口中的平台就是天创航空。
  “我们采用‘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由‘首席科学家’自主组建创新团队。单个团队独立运行,多个团队紧密协同、密切合作组成实验室,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加速创新成果落地。”天创航空常务副总经理谷雨介绍,围绕航空导航控制领域前沿发展趋势,天创航空已经布局多个方向,6个项目正在进行成果孵化。
  据了解,今年陕西将打造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拓展放大总窗口效能。
  “我们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步发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陕西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 张梅
发布日期: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