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龙”“龖”“龘”说起
文章字数:1,750
龙年将至,总台春晚也进入了倒计时,其主题“龙行龘(dá)龘,欣欣家国”自发布以来,就引发人们对“龘”字的热议。
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的神异动物。《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刘禹锡《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善于变化,掌管天下水系。
龙,又比喻那些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苏轼《孔北海赞》:“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
龙,还指健壮的马,《周记·夏官·庾(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骏马也被称为“八尺龙”。戴圣《礼记·月令》:“乘鸾辂,驾苍龙。”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以龙的腾飞来喻家国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欣欣向荣的样子,寓意十分美好、吉祥,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期盼。然而,“龘”这个字太生僻了,如果不是央视发布这个主题,恐怕绝大多数人不会接触到这个字。那么,我们就先要走近“龘”,了解“龘”,见“龘”不怪,与“龘”相处,伴“龘”而行。
汉字有两种字体形式,一种是繁体字,一种是简化字。汉字一直在变化,所以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在探讨“龘”的含义时,我们不得不提及“龍”“龖”和“龘”这三个汉字。
龍,即“龙”的繁体字,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祥瑞、尊贵和力量。龙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从古代的龙袍、龙椅、龙旗,到现代的龙舟、龙舞,龙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龖(dá),由两个“龍”字组成,双龙的意思。由此就想到了双龙戏珠,古人在艺术表达中,通过两条龙对火珠、宝珠的戏耍,用以表达吉祥喜庆的内涵,双龙戏珠图案自汉代起常出现在古建纹饰中。
龘(dá),由三个“龍”字组成,形容群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三位一体的龙充分展示了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同心筑梦的巨大威力。
龙腾飞的样子,犹如一道闪电,破云而出,直冲霄汉;腾云驾雾,翻江倒海,气势磅礴。“龙行龘龘”所代表的景象,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精气神。
由此,我们看到了以“龘”为代表的生僻字的魅力。生僻字,也叫冷僻字,是不常见或普罗大众不熟悉的汉字,与常用字相对。生僻字同样具有价值层面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实用层面的沟通交流功能,并且无可替代。
文字相比语言,超越了时空,是今人与古人交流的主要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透过这些生僻字,我们可以一窥古代某个时期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典型的例子,如“曌(zhào)”字。它从侧面反映了武则天临朝的那一段特殊历史和心境。现在这个字虽然没有多少人使用,但是当孩子遇到这个“日月当空—曌”字时,我们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把有关武则天的历史故事传承下去。
再如“龑”(yǎn)字,大部分人读不出来,也不知出处。了解五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南汉的建立者刘龑,原名刘岩。他当上皇帝后,依据《周易·干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意,为自己造了这个“龑”字来体现他的“九五之尊”。这在《南唐书》里有记载:“南汉刘岩名龚,复改名龑。古无龑,岩取飞龙在天之义创此名。”
在古代,生僻字的一个很大功能在于避讳。以帝王讳名为例,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三省六部中的“民部”改名“户部”。如果一个帝王的名字太普通太常见,就要避讳它。例如清代嘉庆皇帝没有登基之前,原名爱新觉罗·永琰,登基之后,为了减少名字避讳的影响面,便把“永琰”改为“颙琰”。
生僻字的沟通交流功能,还体现在方言文字和网络交流上。譬如:拃(zhǎ),长度单位,一拃长;敹(liáo),即缝,衣服破了敹几针;搊(chōu),手扶住或一端用力向上使物体立起,一把搊起一个快摔倒的人。如果没有这些生僻字,方言会失掉一些趣味。再譬如:囧,本义是“光明”,被网友们发现后,还据其形赋予了“窘迫”“无奈”的含义。不仅增添了交流乐趣,还使其从“生僻字”变成了“常用字”。槑,也是个生僻字,是“梅”的异体字,但被网络赋予了新的涵义,表示“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又表示“情侣热恋中的状态”,十分生动形象。
文字超越了时空,沟通了古今。无论是“龘”还是其他生僻字,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代表着一种情感或象征。它们就像一座座文化宝藏,等待着今人去发现、研究和传承。“龘”及其他皆学问,我们应作如是观。 汪建平
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的神异动物。《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刘禹锡《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善于变化,掌管天下水系。
龙,又比喻那些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苏轼《孔北海赞》:“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
龙,还指健壮的马,《周记·夏官·庾(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骏马也被称为“八尺龙”。戴圣《礼记·月令》:“乘鸾辂,驾苍龙。”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以龙的腾飞来喻家国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欣欣向荣的样子,寓意十分美好、吉祥,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期盼。然而,“龘”这个字太生僻了,如果不是央视发布这个主题,恐怕绝大多数人不会接触到这个字。那么,我们就先要走近“龘”,了解“龘”,见“龘”不怪,与“龘”相处,伴“龘”而行。
汉字有两种字体形式,一种是繁体字,一种是简化字。汉字一直在变化,所以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在探讨“龘”的含义时,我们不得不提及“龍”“龖”和“龘”这三个汉字。
龍,即“龙”的繁体字,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祥瑞、尊贵和力量。龙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从古代的龙袍、龙椅、龙旗,到现代的龙舟、龙舞,龙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龖(dá),由两个“龍”字组成,双龙的意思。由此就想到了双龙戏珠,古人在艺术表达中,通过两条龙对火珠、宝珠的戏耍,用以表达吉祥喜庆的内涵,双龙戏珠图案自汉代起常出现在古建纹饰中。
龘(dá),由三个“龍”字组成,形容群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三位一体的龙充分展示了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同心筑梦的巨大威力。
龙腾飞的样子,犹如一道闪电,破云而出,直冲霄汉;腾云驾雾,翻江倒海,气势磅礴。“龙行龘龘”所代表的景象,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精气神。
由此,我们看到了以“龘”为代表的生僻字的魅力。生僻字,也叫冷僻字,是不常见或普罗大众不熟悉的汉字,与常用字相对。生僻字同样具有价值层面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实用层面的沟通交流功能,并且无可替代。
文字相比语言,超越了时空,是今人与古人交流的主要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透过这些生僻字,我们可以一窥古代某个时期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典型的例子,如“曌(zhào)”字。它从侧面反映了武则天临朝的那一段特殊历史和心境。现在这个字虽然没有多少人使用,但是当孩子遇到这个“日月当空—曌”字时,我们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把有关武则天的历史故事传承下去。
再如“龑”(yǎn)字,大部分人读不出来,也不知出处。了解五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南汉的建立者刘龑,原名刘岩。他当上皇帝后,依据《周易·干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意,为自己造了这个“龑”字来体现他的“九五之尊”。这在《南唐书》里有记载:“南汉刘岩名龚,复改名龑。古无龑,岩取飞龙在天之义创此名。”
在古代,生僻字的一个很大功能在于避讳。以帝王讳名为例,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三省六部中的“民部”改名“户部”。如果一个帝王的名字太普通太常见,就要避讳它。例如清代嘉庆皇帝没有登基之前,原名爱新觉罗·永琰,登基之后,为了减少名字避讳的影响面,便把“永琰”改为“颙琰”。
生僻字的沟通交流功能,还体现在方言文字和网络交流上。譬如:拃(zhǎ),长度单位,一拃长;敹(liáo),即缝,衣服破了敹几针;搊(chōu),手扶住或一端用力向上使物体立起,一把搊起一个快摔倒的人。如果没有这些生僻字,方言会失掉一些趣味。再譬如:囧,本义是“光明”,被网友们发现后,还据其形赋予了“窘迫”“无奈”的含义。不仅增添了交流乐趣,还使其从“生僻字”变成了“常用字”。槑,也是个生僻字,是“梅”的异体字,但被网络赋予了新的涵义,表示“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又表示“情侣热恋中的状态”,十分生动形象。
文字超越了时空,沟通了古今。无论是“龘”还是其他生僻字,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代表着一种情感或象征。它们就像一座座文化宝藏,等待着今人去发现、研究和传承。“龘”及其他皆学问,我们应作如是观。 汪建平
发布日期:2024-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