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毛乌素沙地的“绿色守护”
文章字数:1,102
  一碗老茶、一把熟米、几块冰羊肉……
  近日,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点石村洋溢着喜悦的气氛,68岁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二任连长张列爱热情地为记者端上一份“硬核早餐”。
  “姑娘,外头冷,你快喝点暖暖身子!”招呼间,张列爱的脖子不由得向左侧偏,这是她当年扛树苗、拉锄刨沙留下的老毛病。
  张列爱的家乡在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从小到大,家乡的环境让张列爱吃尽苦头——脚下是茫茫碱滩,眼里是连绵沙丘,新栽的庄稼苗反复被风沙刮走……这坚定了张列爱的决心:治沙!
  1974年5月14日,补浪河公社响应党的号召成立“长城姑娘治沙连”。18岁的张列爱和53名女青年扛着红旗挺进毛乌素沙地南缘黑风口——补浪河,上演了一部“大漠变绿洲”的传奇剧。
  “我们住的是农户遗留的柳笆庵子、吃的是青稞面窝头;拉沙工具是3辆简易木轱辘土车;没树苗栽,大家每天翻越几十道沙梁,往返60里往回背沙柳条……”回忆着“抗沙史”,张列爱不禁红了眼眶。她说尽管条件非常恶劣,但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干,誓把黄沙变绿洲。
  搭屏障、开壕沟、挖水渠……50年来,在一声声号角声中,一代代女民兵鏖战沙海,靠人拉肩扛推平800多座沙丘、营造33条防风固沙林带,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重要贡献。
  50年来,凭借姑娘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不毛之地”实现华丽蜕变。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建成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和生态观光旅游基地3大基地和红色教育区、打靶训练区等8大功能区,每年接待参观拓展研学、观光休闲团队1000多个,累计接待游客突破70万余人次。
  今年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立50周年,张列爱也有了新年愿景——把这段“绿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大家瞧,这是当年打的第一口井,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治沙造林的。如今,这里成了教育基地,还发展起旅游,真是不可思议。”近日,张列爱来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给游客动情地讲解,榆林市第六中学学生李梓萌听得入神。
  “老连长讲的治沙故事让我非常感动。绿色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李梓萌说。
  年年岁岁,沿着治沙连前辈们走过的足迹,“高艺玲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沙漠绿洲”。
  “治沙精神历久弥新!作为‘90后’治沙人,我们将奋力扛起治沙大旗,赓续红色巾帼志,构建北疆万里绿!”行进在新时代的治沙路上,高艺玲信心十足。
  “我们是英雄的女民兵,踏平沙海,千重恶浪……”临近春节,游客增多,治沙连新一代的女民兵一遍遍唱起连歌,为游客讲起这段传奇故事。 李旭佳
发布日期: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