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永续 文脉绵延
文章字数:2,955

在陕西文坛,周主席专指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主席周养俊。
一
周主席长脸,小眼睛,他总是保持着微笑的神态,就显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直线。
周主席脾气好,为人大度。2018年,我们一起去商洛采风,周主席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坐了一会儿,回房后发现手机丢了,手机里存着很多重要的图片和文档。大家一下子都急了,他却说:“已经丢了,急也没用。”
我们查看了酒店的监控,清晰地看到他起身时,手机从口袋里滑落到了沙发上,被一个陌生人捡走了。于是大家众口同声地对那个人进行了一波接一波的“口诛”。这时周主席缓缓地说:“是我没有保管好自己的财物,怪别人干啥?”
周主席年过六十时,仍对文学事业热爱有加。为了写《长安八水记》这本书,他去寻访灞河源头,一整天没来得及吃饭。有一回,他不慎摔进长满荒草的深坑,把脚趾甲盖划掉了,但他仍咬牙坚持完成了采风任务。他跟我说这本书是可以留下来的,他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周主席本性谦和,没有架子,对文学新人特别关照。他从李星老师处得知外县有个农民作家,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在废纸上写出了一部30多万字的小说。他很激动,专程去他家里探访,还想帮助这位作家开评论会,结果被对方问:“你这么做出于什么目的?”
周主席很讲礼数,有事相约,他从不迟到,每次见面,总是提前准备一些书籍、字画呀送给身边的朋友们,让人时时觉得“拿他的手软”。
我的长篇小说《寇准》作品分享会是周主席一手促成的,他还帮我这个文学新人拉赞助、安排议程,主持会议。开会前,他仔细地叮嘱我怎么发言,怎么答谢,又教导我说:“你还年轻,如果听到不同的声音,可要沉住气,人家说咱,是帮助咱呢。”
出版社要为我的第一本书《永葆真心》举办首发式,我第一时间邀请了周主席。周主席问我:“有没有任务,需要我发言不?”
一条腿刚踏进文坛的我那时瓷的实实的,以为能请到周主席这样的名作家,简直太荣幸,哪敢再劳累他写稿子,我连忙回答:“不用不用,您能来就很好了。”
后来参加的文学活动多了,看一些文友们争先恐后地夺取和创造着露脸的机会,我才慢慢领悟出其中道理:举办活动时,请来的尊贵领导,著名作家,不让其发言,并不是给他们省事,而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
但那天的活动中,周主席冒着高温,自始至终在台下当观众,给我和出版社安排的发言嘉宾鼓掌,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首发式后,周主席写了评论文章,发表在几份报纸上。
这些年,每每看到我在创作上有一点成绩,周主席总是第一时间祝贺我,替我高兴。每每看到别的作家出了成绩,他也会打个电话跟我说一下。
事实证明周主席比我还要了解我,他采用的“激将法”很管用,一听到他说谁谁谁又出书了,谁谁谁又获奖了,我就会马上勤奋上一阵子。
周主席性子不急,但写文章的速度却很快,发表速度更是快。陕西省的各大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他写的散文或者诗歌。有人就激周主席,说他散文写得好,但是不会写长篇。周主席不言语,连着出了三部长篇小说。
二
不知不觉,我认识周主席已经五年了,更加了解他的成长经历。
周养俊主席祖籍西安市长安区新师村,这里临浐水,靠鹿原,山水兼备,民风淳朴。
孩提时,周养俊最喜欢在村里的饲养室里听老人们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他听得津津有味。身为语文教师的伯父、叔父教他背唐诗宋词;小学六年级时,和著名作家柳青共事的父亲,为他带回一本柳青亲自签名的《创业史》,在他心里播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18岁时“踩着牛粪进城”,周养俊被招工到邮电部门当线务员,每天爬电线杆,修电话线。两年后,因为黑板报办得好,会写文章,他被破格提拔为干部。是读书和写作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对此他常怀感恩之心。
周养俊历任西安市电话局线务员、团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陕西邮电报》记者、编辑,《人民邮电报》陕西记者站站长,陕西省邮电管理局宣传处处长,陕西省邮政局办公室主任兼新闻中心主任,《中国邮政报》陕西记者站站长,陕西省邮政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纪检组组长、工会主席等职务。
白天踏踏实实干工作,夜晚点灯熬油地创作,对精神世界几十年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白鹿原般深邃的思想和浐水般灵秀的文笔,成就了他的梦想。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更是把全身心投入到了热爱的文学事业中。
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8年加入西安市作家协会,1994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1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各种文学作品集及长篇小说20多部,主编图书25部,参与编写图书38部,近百篇(首)作品被收入集,创作电视剧《微澜情》(上下集,与别人合作,陕西电视台拍摄并播出)。2001年2月获陕西省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10年9月散文《奶妈 奶爸》获中国当代散文奖;2012年8月散文集《那些事儿》获第五届冰心散文集奖;2012年12月散文集《那些事儿》获陕西省第三届柳青文学奖。
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写好,一定要比以前的文章写得好,好到自己改不了一个字才放下笔。
三
周养俊出生于1953年,2023年年底,在他70岁寿辰到来之际,周主席道出了自己的两个心愿:一个是出一本名为《文海泛舟——诗友眼中的周养俊》的集子,作为对自己从事文学创作40年的回顾,以及朋友们在文学道路上对他支持、鼓励的感谢。
《文海泛舟——师友眼中的周养俊》主导思想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全书共分为以文会友、诗话诗村、散文不散、小说不小四辑,收录了近百篇文稿,大部分是师友评论周养俊诗文的文章,另收有养俊先生与柯蓝、周明、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坛名家相知相交、以文会友的文稿。
周主席的另一个心愿,是为自己的村子建一个书屋,一个读书的场所,为了这个愿望,他在时间和金钱上付出了很多。
旅居都市,周养俊一如既往牵挂的还是故乡这片热土,希望为家乡做些事情,躬身播种下文化的种子。2024年元月18日,在乡民们热情的锣鼓声中,在朋友们殷切地见证下,他出资万余元,并捐赠五千册藏书给新师村,建立了“诗村书屋”。
面向浐河,背靠白鹿原,坐在师村新建成的书籍环抱的书屋,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文海泛舟》,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一条清晰的,出走又回归的,令人感念的绵长文脉。
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周养俊听村里人讲故事、背唐诗、读从大队部偷来的《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等被收缴的书。少年的他捧着《创业史》问父亲:“柳青在哪里?能不能见一下?”
1981年,他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从建工路经过时,他激动地跑进了省作协神秘的大院;请陈忠实先生为自己的散文集做序时,他紧张得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30多岁还不认识贾平凹的周养俊问自己:作为一个陕西的文学爱好者,不认识贾平凹这样的大作家,你该对别人怎么说?后来和贾平凹熟了,他偷偷拿自己和同龄的他比较,得出“贾平凹眼睛比我大,我却比他个子高”的可爱结论。
40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周养俊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著作等身,获奖无数,担任各种文学协会领导者的文学大家。他不忘来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文学后辈们指路铺桥。牺牲了多少时间在文学活动中,参加过多少场文学新人的评论会,为多少年轻人做过序,写过推荐文章,他早已记不清了。
古稀之年,周主席带着他一生的藏书,他真情的朋友,他炙热的情怀,回归曾经养育过他的村庄,把古村文脉又一次传承和延续下去。他播下的种子,定会生根发芽。
回顾周养俊40年的文学创作来路,他担得起“德艺双馨”这四个字。
他谦逊温厚的为人,对故土深厚的情愫,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都值得我们年轻人敬仰和学习。
发布日期: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