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稳就业,2024年人社部门将这样发力
♦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推进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 ♦促进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文章字数:1,699
  就业事关千家万户的生计,是最基本的民生。展望今年,就业形势总体如何?下一步稳就业,相关部门将从哪些方面重点推进?
  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表示:“2024年就业稳的基础总体牢靠,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恢复,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的就业增长点将不断出现。”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预期偏弱,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今年稳就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运东来说。
  他表示,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GDP增长5.2%是2023年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服务业加快恢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6%,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也为就业增长注入动力。国家及时调整优化稳就业政策,2023年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快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力稳固就业向好态势。”运东来说。
  一方面将更加突出政策协同,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保减负等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岗位挖掘,启动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扩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空间,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支持。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是人社部门促就业的重中之重。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再增21万人。
  “我们将采取拓展就业岗位、构建衔接校内外的服务体系等措施,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脱贫人口、大龄农村劳动力的帮扶。”运东来说。
  在创业方面,人社部门将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打造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链式服务体系,不断推进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
  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是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的重要举措,也是就业工作贯穿全年的重要抓手。
  “我们将根据各类劳动者求职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继续推出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覆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和各类用工企业,努力实现月月有招聘。”运东来介绍。
  当前就业援助月活动正在开展。此外,1月下旬至4月上旬,2024年春风行动将在全国举行,集中开展引导务工人员有序外出、促进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组织企业招聘用工等服务,预计将提供3000万个就业岗位。
  各地人社部门将利用公共招聘网、短视频平台等线上载体和广场车站、商超集市等人流密集场所,推出各类招聘活动;同时开展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联合招聘、驻点招工、组团送工等;为大龄农民工精准推送一批家门口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机会,特别是为地震、洪涝等受灾群众提供就业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快渡过难关。 姜琳 黄垚
  
  六部门推一站式调解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
  记者1月24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司长王振麒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劳动者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得就业机会,但相较传统稳定的劳动关系,新就业形态更多呈现“弱管理、强自主”特性。其劳动纠纷调查取证难、事实认定难和法律政策缺位等问题突出,导致劳动者仲裁、诉讼维权难度大。
  “对此,我们整合优势资源,汇聚多部门力量,着力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目的就是提供更便捷的调解服务,为劳动者降低维权成本,解决投诉无门问题。”王振麒说。
  通知要求,平台经济活跃、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较多地区的人社部门、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工会、工商联、企业联合会等应当加强合作,探索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
  各调解组织依法依规受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因劳动报酬、奖惩、休息、职业伤害等劳动纠纷提出的调解申请,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公正、及时原则,综合运用不同类型调解,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一站式调解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结束,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延长,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日。经过仲裁审查或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995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调解服务。
  姜琳 黄垚
发布日期: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