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秦岭绿常在
文章字数:1,714

葱郁的森林覆盖着绵延的山脉,成为大熊猫和羚牛栖息的家园;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在沟峁间,成为朱鹮和白鹭生存的“港湾”;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悠悠白云,成为三秦大地上的美丽风景。
近年来,陕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探索管山、护山、用山新模式,基本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秦岭保护工作格局,陕西秦岭保护成效持续提升。
智慧管山
提升数字秦岭含“绿”量
背倚青山,坐落在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是陕西省守护秦岭生态屏障的数字化总基地。在这里,全天候无死角的智慧管山,为秦岭建起一张数字监测网。
近日,在鄠邑区神水峪峪口,网格员王养维组装好无人机、拿起记录本,与另外一名同事结伴上山,开始巡查护山。
“巡查中,一旦发现违法行为,我们就用手机上的巡查APP及时上报智慧管控中心。管控中心同步接入了卫星、无人机和3700余路视频进行实时监控,可用于‘五乱’监管、森林防火、防汛应急等。”王养维说,依托智慧监管平台,网格员的日常巡护更加高效精准。
依托鄠邑区保护大秦岭总平台“一站三中心”,鄠邑区大力推行秦岭保护网格化、网络化和志愿化“三化协同”,整合包括护林员在内的4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组建起网格员巡查队伍,以网格化为人防基础、网络化为技防补充、志愿化为联防拓展,形成网格巡山、智慧管山、全民护山的模式。
从过去的人员巡防,到如今的无人机巡护、热成像识别、物联网监测……一种种高科技手段综合应用于秦岭保护各类场景,“空天地网”一体化综合监测让秦岭保护进入数字监测时代。
立体监测
当好秦岭卫士
黄柏塬林场是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辖区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8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
日前,在黄柏塬林场大箭沟,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保护科科长赵静和同事正进行日常巡护,并收回沿途的红外相机。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只斑羚。这只斑羚毛色发亮,状态良好,充满活力。
当前,黄柏塬林场正积极参与探索智慧巡山智慧护林的新路径。“我们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新增红外相机653台,搭建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与视频会议系统,新建16处监控点和8个中继站,建立起集瞭望塔、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和地面巡护等多手段相结合的‘天空地人’全天候立体监测网络。”赵静说。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野生动物保护的关键环节。黄柏塬林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2023年,黄柏塬林场的林业有害生物“四率”得到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9‰,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测报准确率达到96%,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我们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责任,与当地政府联防共管,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及林木凭证采伐管理,开展专项行动,让森林资源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目前,黄柏塬林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46种,野生种子植物1109种。”赵静说。
生态富民
提升绿水青山含“金”量
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是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所在之地。记者行走在村中,可见屋舍整洁,山水相映成趣。这幅山水田园画卷展现了当地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
“过去,村口有些小摊,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破坏生态环境。”朱家湾村村民赵承华说,“现在,经过整治保护,我们村的环境更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
记者从牛背梁管委会获悉:管委会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五乱”专项整治工作有机融合,及时整治乱堆乱放、乱扔乱倒、乱挖乱开等不文明现象,先后拆除违规设置广告牌3块,清除“牛皮癣”30余处,清除物品乱堆乱放5处,清理景区沿线的落石20余次。
牛背梁管委会副主任王凤鹏告诉记者,在生态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因为管委会人数不多,管理的区域又比较大,所以与网格员的配合和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才能全方位开展保护工作。
朱家湾村村民也享受到了牛背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红利,吃上了“生态饭”。曾经落后的小山村,成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选出的“最佳旅游乡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介绍,全村旅游从业人员已经占总人口的80%以上。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当好秦岭卫士,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毛家锋说。段承甫 刘坤
发布日期: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