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暖心民政,让困难群众心里热乎乎的
——2023年汉中市南郑区民政工作亮点扫描
文章字数:1,500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汉中市南郑区民政局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福祉,社会救助不断完善,对孤困儿童更加关爱,养老模式不断创新,以更有温度、更加暖心的措施,兜起了群众满满的幸福,让困难群众心里暖暖的。
  兜牢民生底线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城乡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实行低保扩围增效,完成原有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查,及时审批新申请低保对象,并对新审批的低保户进行100%入户核查,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应保尽保。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区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0849户19121人,发放资金10295.26万元。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岁以上老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重病患者以及重度残疾人落实分类施保政策,惠及全区群众11000余人。认定2190户7071人符合低保边缘家庭政策,按程序为1765人办理单人保。
  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高效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先后出台措施,细化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优化办事流程。足额提前拨付镇级临时救助储备金,全年共计拨付617万元,5000元以下临时救助由镇街直接救助再报民政局备案。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区实施临时救助3656户7961人次,发放资金1098.96万元。去年,因病救助2498户5488人,拨付救助资金858.05万元;因生活困难救助869户1872人,拨付救助资金148.67万元。
  严格按照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特困供养对象”应养尽养。2023年,全区共认定特困供养对象3177户3200人,发放资金2067.63万元,其中保障城市特困供养对象90户90人,发放资金85.32万元;保障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087户3110人,发放资金1982.31万元。
   聚焦老有所养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南郑区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设施,优化养老服务举措,让“养老”变“享老”。全区已建成运行的特困供养机构7所,设有养老床位1082张,其中护理型床位652张,占总供养床位的60.8%,集中供养对象848人,确保符合条件的特困对象和有意愿集中供养的对象入住率达到100%。
  实施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工程,投入65.2万元,对296户特困对象住所进行适老化改造,配备智能化设备和老年用品,提升居家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区先后对全区22个镇(街道)2303余名特困供养对象开展了9.8万人(次)“订单式”“差异化”照料护理服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为切实解决居家老人“吃饭难”问题,高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点。南郑区民政局广泛调研,以中心城区为试点,目前已建成11个助餐点。在运营中,择优选取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助餐服务,真正做到“吃什么,老年人说了算”。
  凝聚创新活力 打造未成年人保护标杆
  南郑区创新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模式,持续发力,久久为功,2023年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南郑区民政局牵头成立女童保护专项工作组,印发《关于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合监督检查的通知》,成立4个工作专班,围绕未成年人“政府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及法治保护”,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实施4大保护行动,切实筑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防线。联合有关成员单位,排查出219名需重点关注儿童,同步开展法制宣讲、心理辅导和青春期教育,目前已开展了六场“不负青春不负爱”女生教育专题知识讲座。完善“护蕾行动”计划,推进“人防+技防”行动。在75名重点孤困女童家庭周围安装了75个可多方通话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重点监护。试点开展“添翼计划”,给情况较为特殊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匹配“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全区成功匹配20对,有效解决了特殊儿童监护问题。充实“区、镇、村、组(小区)”四级儿童保护工作队伍,形成34个部门、22个镇办、313个村(居)、3160个村民小组和110个小区,互联互通工作架构。实施“孤雁归巢”行动,全区所有科级领导每人包联一名孤儿或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不定期上门关心关爱送温暖。
   本报记者 熊诚海 通讯员 张维扬
发布日期: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