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村中有“数” 振兴有“智”
——看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更多可能
文章字数:1,506
胡满科为泥塑上色。

  当数字遇见乡村,基层治理高效智慧、信息渠道日益畅通、传统文化“破圈”出新……一幕幕生动场景,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印证。
  近年来,陕西省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强化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培育壮大新业态,不断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上好“一堂课”
  在素有“中国苹果第一村”之称的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家家户户都种苹果,果农李亚民家也不例外。起初,守着4亩2分地的老果园,他勤勤恳恳地管护,但一年下来收入不到2万元。“我不懂新技术,只能用老办法。收成不行就想挖树不种了,可又舍不得。”一直摸不着门道,李亚民心里很着急,但这一情况很快便有了转机。
  2020年,延安市农业农村局与延安市农广校、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整合全市优质农民教育资源,创新农民培训模式,以“我是延安”APP为载体,针对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各种实用技术开展“延安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活动。
  听到这个消息,李亚民坐不住了。下载注册后,他上了一堂直播课,学了关于果园的改形换代技术。随后,他对照专家总结的技术要点挖老树、栽新苗,完成了矮化密植果园升级。
  从那之后,李亚民都会按时参加线上培训。来不及跟直播他就看回放,有问题的话就在后台留言。专家会在第一时间回复。遇上普遍性问题,专家还会专门做一期视频讲解。“这个培训讲的都是大家需要的。群众平时遇上啥问题,就来视频里找答案,简单又实用。”说到线上培训,李亚民有说不完的话。
  借助学习平台和专家的尽心指导,李亚民的果园实现了增产增效。2022年,他家的苹果产了1.5万多公斤,卖了12万元,他也被认定为中级职业农民。对李亚民来说,从培训中收获的不仅是新技术、好收成,还有与农业专家结下的友谊。
  “截至目前,‘延安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共举办100期,总点击量7100万次。”延安市农广校校长宋利山说,该项目在“2023西部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中获2022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守住一方“根”
  自胡满科记事起,家里人就做泥塑。时间流逝,现在的他已是一名老手艺人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他钟爱一生的“老物件”焕发出新生机。
  “这两年,我们增加了网络销售。长途运输加上七天无理由退货,更考验泥塑的质量。咱得把活做细,让顾客满意。”胡满科一边叮嘱,手里一边忙个不停。
  搭上了数字快车,胡满科的泥塑越卖越远。更令他欣喜的是,儿子胡超也继承了这份手艺。
  瞅准了短视频带来的机遇,胡超时常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宣传泥塑文化、推介自家产品。在工坊制作泥塑、介绍凤翔泥塑的工艺与特点、去各地参加非遗文化展览……5年间,700余个短视频记录着父子二人和泥塑的故事。
  六营村80%的村民从事泥塑工艺制作。年产值4200万元的泥塑产业让“中国泥塑第一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守住文化根脉,六营村着力建设中国电信数字乡村云平台。
  “我们在凤翔泥塑艺术博览园中安装了AI设备和天翼云播。AI设备自动感应到游客时,就会自动播放园区以及泥塑文化介绍,方便游客更好地了解凤翔泥塑。”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说,通过大力发展光纤宽带和5G网络建设,村民们开网店、做直播,收入逐年提升。
  2023年6月20日,六营村的中国泥塑体验园正式开园。18位非遗艺人坐镇,为游客提供泥塑、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14项非遗项目体验。截至目前,体验园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
  “泥塑文化是六营人的‘根’,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坚守。这个手艺不能丢。我们要抓住更多机遇,让泥塑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廖卫军说。
  数字技术的助力让六营村逐步打造出有规模、可信赖的数字乡村品牌,更为其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蹚出了一条新路子。而凤翔泥塑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瑰宝也正在这片古老的乡土上开出“新花”。杨杰文
发布日期: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