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着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文章字数:1,594
近年来,陕西省科技厅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从聚才、用才、引才、育才入手,着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2016-2023年,陕西省共计6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93人获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资助经费共计11390万元;884人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截至目前,陕两院院士共有7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6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聚焦秦创原和西安“双中心”
加速人才聚集
集成政策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发布53条秦创原建设政策包,支持西安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聚集人才机构31家。召开秦创原政策兑现大会,为科技人员集中兑现奖补4.87亿元。
整合资源打造人才集聚“生态圈”。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免申即享”服务。建立秦创原e站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机构688家,各类人才足不出户就能对接到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资源。
产业带动涵养人才集聚“活水源”。按照“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人才”的思路,布局建设秦创原未来(特色、新兴)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3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4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为牵引促进人才聚团成链。
以科技成果转化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持续深化激活人才潜力。印发“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十条措施》,围绕“先使用后付费”“以演代评”“尽职免责”等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指引,单列管理、分配激励、人才评价,一套政策组合拳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12268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拓面扩量激活人才动力。“三项改革”政策红利使全省科研人员备受鼓舞,51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试点,部属单位和军工科研单位有序推进,全省试点单位拓展到144家。84372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79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对接机制激活人才活力。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分类举办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为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创投、寻找合作、开拓市场提供了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1003家。
发挥创新载体作用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通过引才引智平台吸引人才。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丝博会和杨凌农高会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组织用人单位招才引智。发挥陕西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探索实施累计引进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20人。
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用好人才。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基地、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共有组成的实验室体系,为基础研究人才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条件。依托17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7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6个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研人员加速将论文转化为样品、产品、商品。
通过创业孵化平台成就人才。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61个,形成了西部科技创新港、翱翔小镇、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等创新生态圈,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8.35万人。202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万家、同比增长33%。
完善保障制度
营造更优人才环境
通过项目、平台、资金、成果的一体化配置,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大陕西省杰青、青年基金等资助力度,2023年支持杰青项目70个、科技新星项目150个、青年项目1000个,支持经费超过1亿元。
创新科研管理激励人才勇攀高峰。梳理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图谱,部署33个“两链”融合专项和23个“揭榜挂帅”项目,攻克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23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组建“科学家+工程师”500支,以项目为纽带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人才合作机制,联合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
完善评价机制营造人才良好环境。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评价人才,对参与“三项改革”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给予优先支持;优化陕西科技奖评奖名额及结构,多渠道推荐陕西省人才参评国家科技奖。 本报记者 候思宇
2016-2023年,陕西省共计6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93人获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资助经费共计11390万元;884人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截至目前,陕两院院士共有7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6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聚焦秦创原和西安“双中心”
加速人才聚集
集成政策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发布53条秦创原建设政策包,支持西安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聚集人才机构31家。召开秦创原政策兑现大会,为科技人员集中兑现奖补4.87亿元。
整合资源打造人才集聚“生态圈”。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免申即享”服务。建立秦创原e站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机构688家,各类人才足不出户就能对接到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资源。
产业带动涵养人才集聚“活水源”。按照“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人才”的思路,布局建设秦创原未来(特色、新兴)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3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4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为牵引促进人才聚团成链。
以科技成果转化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持续深化激活人才潜力。印发“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十条措施》,围绕“先使用后付费”“以演代评”“尽职免责”等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指引,单列管理、分配激励、人才评价,一套政策组合拳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12268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拓面扩量激活人才动力。“三项改革”政策红利使全省科研人员备受鼓舞,51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试点,部属单位和军工科研单位有序推进,全省试点单位拓展到144家。84372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379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对接机制激活人才活力。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分类举办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为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创投、寻找合作、开拓市场提供了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1003家。
发挥创新载体作用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通过引才引智平台吸引人才。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丝博会和杨凌农高会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组织用人单位招才引智。发挥陕西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探索实施累计引进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20人。
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用好人才。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基地、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共有组成的实验室体系,为基础研究人才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条件。依托17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7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6个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研人员加速将论文转化为样品、产品、商品。
通过创业孵化平台成就人才。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61个,形成了西部科技创新港、翱翔小镇、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等创新生态圈,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8.35万人。202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万家、同比增长33%。
完善保障制度
营造更优人才环境
通过项目、平台、资金、成果的一体化配置,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大陕西省杰青、青年基金等资助力度,2023年支持杰青项目70个、科技新星项目150个、青年项目1000个,支持经费超过1亿元。
创新科研管理激励人才勇攀高峰。梳理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图谱,部署33个“两链”融合专项和23个“揭榜挂帅”项目,攻克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23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组建“科学家+工程师”500支,以项目为纽带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人才合作机制,联合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
完善评价机制营造人才良好环境。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评价人才,对参与“三项改革”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给予优先支持;优化陕西科技奖评奖名额及结构,多渠道推荐陕西省人才参评国家科技奖。 本报记者 候思宇
发布日期: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