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流量还是渴望?
文章字数:1,650

“前面还有68桌……”周末来到商场餐饮区的任意一家网红餐厅门口,都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如今,年轻人越来越热衷排队“打卡”,想要在节假日的饭点吃上一顿饭,排队已然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环节,少则等待几十分钟,多则1-2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让无数年轻人痴迷的疯狂“打卡”的背后,是互联网“流量”的推动还是对美食的“渴望”呢?
28小时硬卧换来的火锅
“我真的太想吃火锅了,就从江苏常州专程赶过来的,和男朋友坐了一天一夜硬卧来的。”在四川成都的火锅店里,能够听到来自全国各地口音的食客间的交谈声,大学生佳怡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买车票看到要坐28个小时我也特别纠结,毕竟为了一顿火锅来一趟成都还是有些高成本的嘛,我反复考虑去还是不去呢,但是一想到鲜鸭血的瞬间我立刻就下单了。”佳怡作为本该口味清淡的江苏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无辣不欢”派。
“我不觉得坐28个小时的硬卧过来很痛苦,吃到鸭肠的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美食的渴望,让如同佳怡一样来自天南海北的食客们汇聚在同一家火锅店内,不惜远赴千里的他们,为的只是追寻那份最独特的味蕾体验。
为了不落伍必须去“打卡”
“这是在排什么队呢?”“听说是一家新开的网红店。”“真有这么好吃吗?”近日,某披萨品牌西安首店开业,店外人头攒动的排队场景,让路过的人们也不禁好奇。周末与圣诞的双重buff(增益效果)叠加,小寨商圈本身自带的超高人流量与“馍都”人民对“西式夹馍”的探索欲,门店前长龙一般的排队队伍,绝非偶然事件。
“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网红和KOL(关键意见领袖)们都在打卡这家店,很久以前就刷到它要来西安的消息啦,听说今天开业所以一大早就拉着室友们来排队了,‘西安首店’我必须要打卡!”大三学生小林说。
小林平时就很关注各种网红餐厅和美食探店的消息,哪里开新店了,哪里又上新菜品了,都在她的收藏夹里整整齐齐地“躺”着。
“如果大家聊天说起来的时候我不知道的话,怕朋友们觉得我落伍了诶。”小林愁眉不展地说。为了能够和朋友们保持共同的话题,让自己更加融入流行趋势当中,小林表示今后将穿梭于各种新店和网红店铺门口的排队队伍当中。
不再做评分的“韭菜”
“我这个人比较懒,所以去新的餐厅一般都是直接看网友的推荐菜排行榜,没有忌口的话就Top1到Top5点一遍这样,走别人走过的路就能少走弯路吧。”刘易阳是大众点评“骨灰级”忠实用户,翻看社交媒体上的美食笔记是他上网“冲浪”时的第一选择。
前几天他在网上看到一家新开的西餐厅好评如潮,去过的食客纷纷赞不绝口,在某知名美食点评软件上“口味”“环境”“服务”平均值均达到了4.7的高分。到了周末,刘易阳和朋友如约坐在了这家“三高”的餐厅里,按照点评榜单里网友推荐菜的顺序二人选择了前六名的餐品,结果等到出餐的时候两人大失所望,不仅卖相和网络上的照片大相径庭,连味道也是惊人的与描述中“西安西餐界的天花板”毫不相干。
刘易阳表示,平时是非常相信大众点评的,上面的评分基本就成为他判断一家餐厅的唯一标准,只要是均分超过4.5分的我基本都会拉上朋友去试试。但经过这一次的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会再做评分软件的“韭菜”了。
本报实习记者 刘姚尧
记者手记
论网红经济与打卡文化的背后
当今互联网时代,快餐经济,人们仿佛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脱身,随即便会产生一种“跟风打卡”“追求流行”的省时省力的从众心理。渐渐地,人们也已经从最初的“我需要我购买”到了现在变成了“大家都在买那我也跟着买”的消费模式。
亦或者是好奇心的趋势,亦或者是对于流行话题和社会认同感的追逐。作为一名消费者,想要尝鲜或许只是表面的现象,而打卡“流量美食”已然成为了如今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以及线下聚会的谈资。很多时候,人们跟风从众行为的发生,在心理学上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无意识性地规避危险行为,“怕踩雷所以选择人多的”“怕不好吃所以看评分来决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跟风”打卡行为也许是适应社会生存法则的必然选择。
一味地盲目追求流行,做“网红经济”的跟风人,只会掉入网络营销和消费主义的双重陷阱。
发布日期: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