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推动文旅产业全链式发展
文章字数:1,529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咸阳市以“全要素聚焦、全产业融合、全链式发展”为基本思路,相继出台《咸阳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提升方案》等文件,加速构建“南部城市休闲与滨水体验、中部历史文化与民俗体验、北部生态康养与山地度假”三条文旅产业链,将各类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在协调联动中拓宽发展空间,将“过客”变“留客”,让“流量”变“留量”。
改造升级让老景区潮起来
自周秦至汉唐,800平方公里的咸阳原上,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
日前,在乾陵游客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记者走进数字乾陵体验馆,只见左右两侧墙壁上的两位唐代侍女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从电子屏幕中翩然而至。
“在数字乾陵体验馆中,游客能够以鸟瞰的视角飞越乾陵,仿佛瞬间穿越千年,梦回大唐。”乾陵管理处副主任赵党罗说,“我们应用三维动画等现代化技术,将历史文物通过影像展示出来,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赵党罗说,项目正式建成后,将成为陕西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游客集散中心,预计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助力乾陵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随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产品和游客体验也需要不断提档升级。我们鼓励各景区采用新技术诠释文博艺术新内涵,大力发展数字化陈列,加强文物修复,塑造咸阳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月明说。
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是大势所趋。咸阳如何借助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
近日,记者走进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墙壁上的展示设施循环播放着单峰驼、三彩马等文物的三维模型,吸引了众多游客目光。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人“小渡”正在为游客提供文物讲解、参观引导等服务,让博物馆更具科技感、现代感。
“今年,我们打造‘咸阳古渡几千年’裸眼3D沉浸式体验馆,通过动画、三维立体场景模拟还原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渡口的繁华景象,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渡的历史变迁。”咸阳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延峰说。
这几年,咸阳博物院重点打造智慧化古渡遗址博物馆,通过触控交互、动态投影、全息成像等新技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咸阳持续通过“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创新为文创产业赋能,在推动文创产业数字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对此,昭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俊杰深有体会。
“去年,昭陵博物馆推出了昭陵六骏数字藏品,发售的6000份马鞍碎片盲盒、4800份骏马盲盒,均在上线1秒内全部售罄。”王俊杰说。
乡村旅游让烟火气升起来
近日,记者走进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大瓷缸、水瓮、竹筛子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品,让人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关中大地。卖油炸麻花、粉汤羊血、酸辣粉的店铺门前排着长队。
今年60岁的礼泉县烟霞镇上古村村民杜教民,在袁家村小吃街经营着一家馓子店。过去,因为家里穷,他的小名是“叫花”。如今,他凭借卖馓子给两个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娶了媳妇。
“袁家村让我彻底拔了穷根,还带动周边村子的村民跟着过上了好日子。”杜教民说。
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郭洪江告诉记者,袁家村选择了8家经营酸奶、油、辣子、醋等收益较好的作坊先行探索股份制改造。经营者和村民按股份获得收益,带动全村村民共同致富。目前,袁家村已建成30余家农民股份合作社,实现了“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
“我们发展的精髓在于出售乡村生活,把真实的乡村生活‘卖’给游客。”郭洪江说,袁家村恢复和活化关中民俗,重建和还原乡村生活,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方面,咸阳市因地制宜,发挥山、川、塬地形地貌特征和特色休闲农业产业优势,开发农业观光、乡村度假、非遗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着力打造高品质乡村振兴“文旅版”。 琚鹏飞
发布日期: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