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铿锵唐音 唱响秦人情长安魂
文章字数:1,964

秦风雅韵,戏彩长安。2023年岁末,当陕西地方剧种与唐诗携手,便注定了古城这个冬季的不同凡响。近日,“戏彩长安——民族声乐·戏曲作品专场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震撼上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创新性表达又一次点燃了人们吟诵唐诗的热情以及追念家国天下的情怀。
音乐会融汇唐诗戏韵长安三重元素
当晚7时30分许,随着青年指挥家唐进的指挥棒轻轻扬起,在板胡、二胡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中,“长相思,在长安……”悠扬的眉户剧唱腔响起,一首《长相思》拉开了音乐会的大幕。悠扬的女声,浑厚的男声,将李白的诗歌诠释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戏彩长安——民族声乐·戏曲作品专场音乐会”汇集了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声乐系、作曲系、音乐教育学院的各方力量,旨在打造一台以陕西戏曲音乐结合唐诗元素、以民族管弦乐协奏为表现形式的本土特色的音乐会,特邀著名碗碗腔表演艺术家温喜爱女士为艺术指导,并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大荔县剧团、富平县阿宫腔剧团、乾县弦板腔剧团、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等院团的艺术家们与西安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共同演绎。
音乐会以“诗乐融会,传承经典,弘扬正声”为主题,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集唐诗、音乐、戏曲为一体,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乐队合奏等多种形式演绎唐诗,其中曲目《长相思》,采用眉户剧的唱腔与男女二重唱的形式;《灞陵行送别》特邀“梅花奖”得主王航和青年歌唱演员马婷婷用秦腔与男女二重唱的形式演绎,抒写行者和送别者的离情别绪;至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则用眉户剧的唱腔与女声独唱以及小乐队配合的形式,勾画了霜天寒夜、孤舟客子的景象;上半场演出结束在曲目《苏武》中,用阿宫腔与男声二重唱以及混声合唱的形式,表现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下半场选取了《阿房宫赋》的部分章节,在著名演奏家黄育英先生的唱腔设计上进行再创作,包括《四海统一》《秦宫》《秦人》《秦地》四个乐章,运用秦腔花脸演唱、碗碗腔演唱、男女声二重唱、女声小合唱以及民族管弦乐队协奏,表现四海统一的壮举以及老秦人敢拼敢闯的韧性。
陕西民间音乐资源孕育独特秦风秦韵
“一方水土育一方音。”此次音乐会的执行导演、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高伟告诉记者,陕西是名副其实的戏曲音乐大省,拥有秦腔、眉户、碗碗腔、西安古乐、陕北民歌、华阴老腔等极为丰富的陕西民间音乐资源,它们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承载了陕西的文化根脉,孕育了陕西民族器乐和民族声乐创作中独特的秦风秦韵,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可惜的是,除了秦腔外,其他剧种都面临着发展的困境,演出剧团数量非常稀少,基本上都成了“独苗苗”。对此,此次音乐会的曲作者刘阳认为陕西剧种必须创新发展,“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接近失传,因为没有创新,没有向前走,没有培养自己的受众群体。有创新发展,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自然听的人一多,这东西就能传下去。”
杜甫的诗歌《沙苑行》用同州梆子加以演绎,其唱腔设计者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荔同州梆子剧团团长何满堂。刘阳说:“如果单从戏的角度出发,同州梆子的演绎非常完美,但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受众会比较窄。”经过深思熟虑,刘阳就把戏的份额缩减,截取了部分原始的唱腔加进音乐的元素,不仅使用了男女声二重唱,还运用了混声合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种声音,而且翻高八度,效果特别明显,高潮部分的气势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刘阳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和创新给陕西地方剧种带来一条新路。
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新形式
唐诗作为一代之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长安和唐诗又有着不解之缘;戏韵是因为陕西的稀有剧种非常有特点,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借助和民族乐器结合的方式,可以拥有更广泛的传播度。
在刘阳看来,中国民乐的乐器个性都很强,因为个性很强,共性不是太好,所以就要发挥每件乐器的长项,让它们互相融合在一起。在艺术创作中,围绕长安这个地理空间概念,用秦地戏曲音乐的手法将唐诗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艺术审美新形式。
高伟表示,本场音乐会是音乐学院进一步向优秀民间艺术学习的重要举措。很多学生和老师平时习惯的都是美声和民族唱法,第一次运用陕西剧种的唱腔去演绎,虽然很难,但也很新鲜,也为产生兴趣并进一步研究创新埋下了种子。
历久弥新的传统和经典,是跨越时空的瑰宝,散发着生生不息的魅力。传统只有走向现代,古老只有变得新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与日常贴得更近,唤起人们的文化情怀。高伟表示:“西安音乐学院一直致力于创新和创造,我们会拿出更多独具匠心的巧思、丰富多样的表达、前沿新颖的形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到聚光灯下,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 张湜 张静
发布日期: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