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育“新”培“优”县域工业加速转型升级
文章字数:1,305
  2022年我国县域经济总量达46.5万亿元,其中工业经济发挥核心带动力量;截至2022年底,主要位于县(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共73家,其中国家级经开区49家,国家级高新区24家……一组最新数据映射出我国县域工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2023)上获悉,各方将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全力稳定县域工业经济运行,加快探索和形成符合县域特点的现代产业链条,加速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域工业内生动力增强
  根据中国信通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县域经济规模已突破40万亿元大关,2022年达46.5万亿元,其中工业经济是核心带动力量,二产增加值的全国占比保持在40%左右。
  与此同时,县域工业发展层次愈加立体化,梯次格局初步成形。报告显示,2022-2023年公布的两批次200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县(市)拥有81家,占比达40.5%。
  中国信通院两化所副所长巩天啸对记者表示,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以及链群生态构建,一批县(市)传统支柱产业蓄积了强劲的新动能,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同时,经济强县(市)谋篇布局未来产业,聚力突破产业发展新空间。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既是工业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记者获悉,部委和地方将从多方面发力,全力稳定县域工业经济运行,加速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朱璋表示,要充分发挥县域作为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重要作用,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充分发挥经济内循环中的县域力量,推动县域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围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朱璋表示,要加快推进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重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瞄准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探索和形成符合县域特点的现代产业链条。
  不少地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加大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云南省安宁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李强表示,安宁市正积极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力争用四年时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目前,安宁石化产业共有主导企业13家、链上企业24家,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1200亿元以上;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共有主导企业7家、链上企业14家,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
  邹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振龙表示,邹城市正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矿用设备、高端阀门、特种玻纤、内河新能源船舶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市“1+5”主导产业营收有望突破1700亿元。
  因地制宜优化发展环境
  业内人士表示,整体而言我国县域工业在产业结构、资源要素、质量品牌、协同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要根据县域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人口分布、市场状况和历史传承等实现差异化发展。他表示,要引导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智能绿色技改和数字化转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快轻准”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把纾困政策落实到位,优化营商环境。 郭倩
发布日期: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