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陕西提出做好社会救助10项措施
文章字数:1,245
  12月12日,陕西省民政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全省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做好下一步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的10项具体措施。
  近年来,陕西省从加强政策供给、提升保障水平、强化监测预警、创新工作机制4个方面,全力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工作,已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在制度可及性上,陕西省全面落实“渐退帮扶”、必要就业成本和刚性支出扣减等政策,持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截至11月底,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9.7万户124.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13.1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7.3万户22.7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39.9万人次。在救助标准上,今年起,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11%。在救助水平上,实施“分类施保”政策,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人员,按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30%或50%增发低保金。
  建成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今年1-11月,共开展常态化筛查比对21批次,筛查比对数据7548万条,下达核查任务64.57万人次,消除风险点3.21万条。
  开展主动救助。制定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政策文件,在村(社区)建立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2万余个。今年以来,服务队发现并协助申办救助10.7万人次。
  做好下一步全省社会救助工作的10项具体措施包括:
  准确划分救助圈层,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帮扶,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形成“梯次缓坡”,实现专项社会救助精准覆盖;
  以提高标准纳入一批、主动发现救助一批、入户走访摸排一批、部门数据比对一批、集体研究解决一批的“五个一批”为抓手,强化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借助“大数据+铁脚板”,通过网络化管理、移动端申请、数字化审核、便民化服务、指尖化操作,线上线下紧密相联,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申办、查询等救助服务,打造陕西“温秦助”社会救助品牌;
  打破户籍限制,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及时性;
  设立“救急难”基金,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特殊困难,建立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困难群众需求信息,帮助对接慈善资源,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点单、民政部门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的闭环管理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特别是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与乡村振兴部门建立月比对工作机制,将符合条件易返贫致贫人口“一个不落”地纳入兜底保障;
  立足找得出、救得准、救得及时,拓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确保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
  深化改革创新,以“小切口”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实现从“单一政府救助”向“政府救助+服务项目+社工+社会资源”的多元主体转化;
  做强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围绕政策宣传、主动发现、协助申办等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排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
  聚焦提质达标,持续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推动各项救助政策精准落实,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保障和维护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杨小玲 齐珂雨
发布日期: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