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西安市不断降低文化演出消费门槛 升级演出形式
让优质文化产品更好抵达百姓生活
文章字数:1,446
  近年来,西安市不断降低文化演出消费门槛,提高文化惠民演出的专业性、便捷性和时效性;用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用好新技术新媒介,积极拓宽文化惠民渠道;不仅探究人们对文艺的共性需求,也“破题”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这一切,都让优质文化产品更好抵达百姓生活。
   从“高端演出进门难”到“大众畅享艺术宴”
  2023年11月,2023西安文化惠民卡再一次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放。这一面向群众公开发放的电子惠民卡,是西安市近年长期坚持的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便民利民惠民的举措。有了这张卡,市民可以以超低价购买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产品和服务,观看西安多个剧院的大量精彩演出,其中不仅有本地剧团佳作,更不乏国内顶尖乃至国外一流的舞剧、歌剧、儿童剧、音乐会和科普互动创意秀。
  “看一场就轻松回本,剩下的等于免费看,轻松实现‘刷剧自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王可可兴奋地发现,今冬,西安文化惠民卡新增了购买权限——除了西安市户籍的市民外,在西安上学的大学生同样享受购买权限,“这可太棒了,我已经圈定了不少新年音乐会,准备艺术跨年!”
  从过去的“高端演出进门难”到如今的“大众畅享艺术宴”,这源于不断落地的好政策——以高额度补贴票价,帮助市民、观众“把看剧成本打下来”。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资金杠杆在惠及老百姓的同时,也激活了演出市场,吸引头部演出、各类优质剧场演出不断档,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能惠民舞台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
  伴随文旅融合成为消费新热点,在推动城市消费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在“文化惠民演出”的布局中,尝试将部分文化惠民演出安排在了以开放街区为场地的社区中,构建出城市“人文游”的重要一景,在惠及市民的同时,也让海内外游客深度感知文化气息氤氲的城市特色“烟火气”。
  钟楼脚下,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露天戏台是百年易俗社惠民演出的“主战场”。伴随着《三滴血》《柜中缘》《三上轿》……这些经典好戏在这里开唱,不论晴雨,总有数以千计的市民游客沉浸其中,将街区广场挤得满满当当。惠享大众的文化盛宴,激发一座城市的文化热情,打开的则是古都艺术惠民生活新体验的品牌效应。深入西安市各区县的社区、村庄、学校的群众艺术馆志愿服务队,以“文明城市有你有我”“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等为主题,结合城市文旅IP,融入非遗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开展非遗惠民展演、“村晚”等活动,打造出了“群文+志愿服务”的文化惠民演出新模式。
  “云平台”让文化惠民演出有了新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安,近年来文化惠民演出与市民共享的城市美好日常早已不止于线下,不断升级、优化既有资源优势,创新场景和服务,让“云端线上”正在成为“惠”西安人民,乃至“惠”全国人民的新舞台。
  从《生龙活虎奏新春》云上音乐会在秦岭野生动物园开启,让全国观众大呼新奇过瘾;到桂花飘香时,大雁塔脚下一年一度的西安交响乐团户外公演线上线下同步播出,海内外乐迷共赏雅乐成风;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充实“云戏剧”公益展演板块,带动大量国内精品儿童剧线上亮相;再到依托“秦岭视云”App,2023年西安市戏曲进乡村活动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网络直播(录播)率……
  “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艺术”,伴随着这句话越来越深入地走入西安百姓生活中,文化惠民活动打通了文化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在西安的各大广场上演动人的“交响”,更用斑斓的“画笔”为市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添彩,诠释着“‘C位’是百姓,舞台在基层。”的城市表白。 孙欢
发布日期: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