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十周年
文章字数:2,966

11月28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着日用百货、健身器材、服装等货物的X8155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开往德国汉堡,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11月28日开行首趟以来,已累计开行十周年。十年来,中欧班列(西安)已累计开行20897列,开行量约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为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青涩到成熟
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2013年11月28日,伴随着西安至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的汽笛声,拉开了中欧班列(西安)发展的序幕。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丝路起点区位优势和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开行中欧班列。自2013年开行首趟以来,开行量逐年递增,特别是自2018年起,中欧班列(西安)发展进入“快车道”,全年往返开行突破1000列,超过了2013年至2017年开行量的总和;2019年至2021年更是实现了“井喷式”增长,逐年突破2000列、3000列、3800列,2022年开行4639列,中欧班列(西安)实现了市场培育、辐射欧亚、客车化开行、集结分拨“四级跳”,西安已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今年开行量有望突破5000列。
“2013年,陕西西安开行的第一趟中欧班列就是我参与编组的,当时听说是跨国的火车,我激动得一周都神经紧绷,睡觉都想着中欧班列。”西安国际港站调度员李沛笑着说道。
今年以来,截至11月28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4843列,已超去年全年开行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3.77%,运送货物总重43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3.2%,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日均开行15列左右
达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
10年前,西安国际港站原名为“新筑站”,于2005年4月26日开工建设,2006年9月1日投入使用,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环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仅有7条线路,只能办理最基本的列车会让作业。2013年,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新筑站一下子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成为了陕西中欧班列的始发站。2021年4月1日,“新筑站”正式更名为“西安国际港站”,从一个四等小站升级为一等作业站,实现了华丽转身。
2021年以来,围绕做大做强西安国际港站集结功能,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货场变市场、变加工基地、变合作平台”的思路,统筹南北两个区域功能定位,着力打造融线位、仓储、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铁路现代物流基地。对西安国际港站先后实施了三次扩能改造,货物线增加9条,堆场扩充11万平米,装卸能力提高30%,形成贯通线、环抱式布局,实现整列装卸、直进直出,堆存、装卸、编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全程参与了西安国际港站的扩能改造,见证了它的线路、功能定位、硬化面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更目睹了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的‘迅猛’增长。”西安国际港站货运车间主任白宽锋激动地说道。
现如今,西安国际港站共有线路59条,南货场包含集装箱、特货、普货、混装四大货物作业区,北物流基地包含五矿金属智慧、中远海运丝路、中林木材、山东港铁国际等物流园和业务办理区,线路布局日趋完善,运输效能不断提升,逐步形成融线位、仓储、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铁路现代化物流基地,设计年处理集装箱货量可达540万TEU,年铁路处理货运量可达6600万吨,如今的西安国际港站已经是西北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也是中欧班列在内陆的集散中心。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日均开行15列左右,每天平均1小时4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开出或抵达,西安国际港站已经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
加快集结中心建设
助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2022年8月31日,满载着来自土库曼斯坦42个集装箱甘草中药材原料的中欧班列顺利抵达西安国际港站。这是我国首趟从土库曼斯坦整列进口甘草中药材品类货物的中欧班列,也是土库曼斯坦—西安的首趟中欧回程专列,为促进两国中医药产业合作共赢开创了新局面。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为满足陕西车企出口需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研判分析,紧跟市场变化,与地方政府、承运平台公司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行整车出口运输模式,加快了陕西国际贸易门类多元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大降低了内陆汽车出口企业的综合物流成本,为中国车企开辟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也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提供了充足运力支撑。今年1月16日,261辆陕西首趟汽车出口专列抵达俄罗斯莫斯科后,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通过中欧班列整列运输汽车至国外。截至11月27日,中欧班列(西安)汽车整车专列开行211列,为助力国产汽车走向世界,服务国内车企更快更好参与国际贸易,拓展国际市场开辟了一条全新通道。
经过10年精心运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成为辐射全国、连通欧亚的货物集散中转枢纽。
21条“+西欧”线路
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
“2022年10月开行了中国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的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后,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提升明显,固定时间高效运行班列,让客户有了多样化选择。”西安国际港站站长王保录说道。
十年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积极开拓新的国际运输通道,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把服务国家战略与保通保畅贯通起来,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坚持联网、补网、强链,提升路网整体功能。
今年7月1日起,中欧班列(西安—杜伊斯堡)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从过去的每周1列增加到每周2列,每周三、周六固定时间开行,运行时效稳定在10天左右。7月9日,全国首趟中欧班列境内外全程时刻表回程班列抵达西安,回程线路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运行时间压缩5天以上,标志着中欧班列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首次实现了有来有往。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开通国际运输干线17条,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同时,持续加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中铁集装箱西安分公司、西安国际陆港集团多式联运公司等相关单位合作,不断加大中欧班列开行力度,进一步加强内陆货源集结,“+西欧”线路已拓展至21条,中欧班列内陆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凸显。
科技赋能
运输组织效率持续提升
为了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多式联运、数字化场站建设要求。围绕提升中欧班列挑选车体效率,西安国际港站与集团公司调度所建立计划兑现群组,实施“点菜式”接发列车模式,最大程度缓解线路堵塞、混线交接等问题,提高中欧班列运输组织计划兑现率,为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提供充足车体保障。
同时,西安国际港站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优化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岗位设置、功能布局、人员配置等,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加快推进中欧班列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数据共享,让生产信息充分共享。运用科技化手段,该站落实“一线一案”,停时压缩2.3小时;精准预判进度,到发线运用率提升至79%,每班日均调车作业实现50余趟,较同期增长60%以上。
中欧班列(西安)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下,走过了第一个十年。下一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将认真落实“中国—中亚峰会”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精神,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交通网络,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运能保障。
本报记者 候思宇 通讯员 焦键 钟翰林 齐超
发布日期: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