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榆林全力推进三北工程以绿色发展铸就富强之路
文章字数:2,602
横山区雷龙湾樟子松造林示范区

吴堡县沿黄坡面绿化

靖边县城五台森林公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多年来坚持的理想和付诸的实际行动。6月5-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期限从1978-2005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近半个世纪以来,“三北”工程在我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生态屏障,守卫着三北人民的美好家园。
  榆林市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历经40余年的艰苦奋斗,榆林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取得巨大成效,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共同提高。
  从荒漠到绿洲的奇迹
  历史上,榆林曾林草茂密、水草丰美。后因气候演替、过度垦殖、战乱破坏等原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0.9%,是全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建设思路,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榆林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全民动员,人人参与。1981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通过后,榆林群众植树造林以“全民义务植树”的形式固定下来,每年上劳100多万人次。进入新世纪后,榆林启动了“三个百树”义务植树活动,建成植树基地300多个,典型示范区50多个,完成植树3.4亿株。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出了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市县财政大力支持,鼓励动员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等造林绿化活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977年的12.5%提高到36%。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四条大型防护林带,沙区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实现了局部区域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治沙造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由1977年的3.6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12亿吨。全市呈现出天蓝、地绿、山青、水美的新面貌,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造一片林子,绿一处荒沙,富一方百姓。榆林人民通过植树造林,将生态治理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荒沙秃岭变成了金沙银山、财富之源,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防沙治沙不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形成了以防护林为屏障,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粮、油、肉、奶为主导产品的绿洲农业新格局。
  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榆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在此基础上,榆林依托森林资源,全市建成了16个城郊森林、生态公园。拥有定边县马莲滩、榆阳区巴拉素、榆阳区小纪汗、榆阳区红石峡等一批森林(沙漠)公园。建立了陕西省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榆阳区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横山区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神木市县级臭柏自然保护区和府谷县县级杜松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
  目前,全市形成了550万亩玉米、300万亩小杂粮、195.49万亩马铃薯和13万亩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全市羊子饲养量达到929.19万只,成为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
  传承“三北”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40多年里,榆林市还涌现出了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治沙造林英模,石光银同志被授予“七一勋章”。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美丽乐章。
  同时,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榆林林业展览馆成为学习和实践生态建设的“平台”,以女子民兵治沙连、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大漠巾帼情》《大漠雄心》《一棵树》《五月花开》《大漠红柳》和《生命的绿洲》等剧目成为彰显榆林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使榆林治沙造林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科教兴林,薪火相传。榆林加强科技研究及推广,摸索出了植治
与水治的方法,总结出了引水拉沙治沙、搭设沙障造林、飞播造林、乔灌草综合治沙、固定沙地更新造林、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三大一深”抗旱造林、一改三化八配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石坬造林等技术措施,推动了治沙造林速度、质量“双提升”。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及引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奔赴榆林治沙造林第一线,是榆林科学绿化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七十年代末成立了陕西省榆林林业学校,培养出8000多名林业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全市生态建设的骨干力量。进入新世纪,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林学院,在榆林学院设立了园林专业,开展林业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发挥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专业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建起了20多个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当初的“一把铁锹两只手”开始,顶着烈日、忍着严寒酷暑、迎着风沙,将一棵一棵小树苗栽种到荒漠之中,一年又一年,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一代又一代,榆林人民用实干担当书写了新的绿色奇迹。 雷自生
发布日期: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