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汉阴:同心共建幸福河湖 合力缔造美丽家园
文章字数:1,596
  汉阴县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呈“三山夹两川”之势。近年来,汉阴县全面落实省、市河湖长制工作部署,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健全治水兴水管水长效机制,有力推动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良好水生态环境已成为锦绣汉阴的底蕴所在,先后荣获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省级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等荣誉,观音河被命名为“陕西省幸福河湖”。
  创新护水机制,构建共管共治体系。深化“四长治河”。健全“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责任机制,落实各级河湖长244名,县、镇警长20名,“四长”职责明确、合作联动,促进水行政执法、公益诉讼和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形成行政司法强大合力。“河湖长制+基层网格员”实现广泛聚力。结合“321”基层治理模式,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工作内容,通过全县6070名有能力的农村党员、629名各级人大代表、2354名中心户长,有效壮大护水网格力量,将管理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信息化平台探索“智慧护水”。建设河(湖)长信息化云平台,打造“河湖天眼”工程,建设控制指挥终端2处,在河道水库安装监控点110余处,投入无人机巡查,强化护水技术支撑。“河湖长制+志愿者”带动全民参与。坚持“党政引领号召、爱心人士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建立以“御源军”为代表的各级志愿护河组织15支,护河员157名,护河志愿者1000余人,常年组织漂浮物打捞和清河行动,成为补充河湖长制的重要力量。
  深化源头治理,提升综合施治质效。部门联动巡查集中“治乱”。将河湖“四乱”整治纳入生态环保八部门周轮值巡查范畴,每周县级河湖长带队巡查,深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中找问题、查隐患、促整改,确保“四乱”问题早发现,早整治。水质达标提质系统“治源”。深入实施县城集镇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月河村级排污口收集三大治污工程,累计投资2.9亿元在陕西省率先实现集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新建污水管网29千米,日处理能力超过2.8万吨。全面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划定适养区和禁养区,从源头斩断水污染源头。优化河湖生态科学“治根”。坚持水中问题岸上治,累计投入5亿元对汉江漩涡段、汉阳段、月河试验段进行综合治理20余公里。全力推进省级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创建,投资2亿元对42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择优选定管养服务单位,实现专业管理。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和生态造林工程,系统提升河湖生态质效。实施全民护水长效“治本”。深入开展河湖长制“八进”宣传活动,强化新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机制,将河湖生态保护写入村规民约,营造全民关注、自觉保护的良好氛围。
  聚力绿色发展,绘就宜业宜居“画卷”。助力生态产业发展。依托汉江、月河、观音河水源保护区生态名片,联动发展富硒猕猴桃产业3.21万亩,逐步形成猕猴桃完整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水稻、金丝黄菊等种植产业9.57万亩,发展生态渔业1.7万亩,培育出“汉水富硒”包装饮用水、“汉水蒸盆”等地域特色食品,创新研发“丰水源”智慧水务科技产品,实现“碧水流过地生金”。打造滨水旅游业态。以凤堰古梯田国家水利风景区为龙头,带动发展双河口古镇、盘龙桃花谷、双乳廉莲共生等滨水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综合治理—景点培育—社会运营—收益反哺”的生态富民新机制。截至10月31日,全县已累计实现生态旅游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29.8%。构建亲水宜居环境。通过建设完善沿河步道、休憩小品、绿化景观等设施体系,不断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成功创建观音河国家湿地公园,形成花遇湾、滨河路等一批生态湿地景观,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下一步,汉阴县将以全省示范河湖观摩会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入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切实以“河湖长制”实现“河湖长治”,奋力谱写“美丽可见、幸福可及、安宁可依”的人水和谐锦绣汉阴新画卷。
   本报记者 贺孝辉 通讯员 赖小英 张汉涛 刘定龙
发布日期: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