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金莲”的叙事误区与冯小刚的“方圆”逻辑
文章字数:2,241

■ 王鹏
在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逐渐崛起并走向前台的2023年,属于导演冯小刚的芳华时代仿佛已经过去,重评冯小刚对中国电影产业化浪潮所作的贡献固然重要,但面对冯小刚的走远,我更愿意站在新的电影时空,重新从他的旧作中挑选一二,以此来探究冯小刚的电影逻辑及其光环逐渐褪去的原委。
重温旧作,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改编的同名电影。该片上映前所经历的调档风波至今仍历历在目,这在冯小刚身上发生实属罕见,由此而来的多方揣测和各方声援,让冯氏逻辑的那次展演,颇有“壮志未酬身先死”之意。影片上映后,冯小刚又借新媒体与某院线“大佬”、网红上演了一场“开撕大战”,“资本为王”的产业逻辑再度让冯氏含沙射影式的幽默背后凸显出了难得一见的酸楚心理。然而,在如今依旧关注电影票房的时代,我却不得不在《私人订制》之后再度反思冯氏逻辑的吊诡,时隔数年再为导演的“精心之作”泼上一盆冷水。“潘金莲”的叙事误区与冯小刚的“方圆”逻辑令我的观影体验大打折扣,重拾观影记忆的同时,我依旧执意要在其中找到冯导口中所谓的“气度胆识”与“诚意创新”,然而我所看到的和沉淀的经验再度告诉我,这不过是一位资深导演在摸爬滚打的世事沉浮中已然练就的、左右逢源的又一次妥协而已。
认为《我不是潘金莲》深刻的论调很多,昔日满屏都在言说着这部当代中国的“官场现形记”,如此种种,“振聋发聩”。作为新时代的新农村电影,当我在方圆画幅的悄然转换中,走马观花地看着喊冤的李雪莲一步步被逼到了北京;当我在时间不经意的流逝中,看到有污点的上访者李雪莲开始主宰官员运命、搅得官场一阵动荡;当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喝茶”引发内心一片涟漪,暗声称奇时,我也曾在那不经意的一瞬萌生了对导演由衷的敬意,然而同时,我又总觉得这种感觉有些异样,甚至有些似曾相识,昔日《私人订制》的观影经验仿佛又一次席卷而来,直至思绪理顺时,这出被这啧啧称奇的“官场现形记”才真的露了原形,隔靴搔痒的“方圆”逻辑伴随着“潘金莲”的叙事误区,最终变成了无根的浮萍,在导演迂回的妥协中成为了中国社会病象的“遮羞布”,毫无一点新意。
从“潘金莲”的叙事误区来看,主人公李雪莲一出场,便将这难缠的上访者与无理取闹的庸众联系在了一起。假离婚后吞咽苦果,本就暴露了李雪莲的“不老实”“不忠诚”,原本一出精心策划的闹剧最终假戏真做原本就是自己的小聪明所致,却无端地将自己的感情危机强行地加以社会化,反倒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无形中遮蔽了社会新闻中上访者的真实境遇与情感诉求,成为无理取闹“钉子户”的李雪莲,前后纠缠长达十余年。从假离婚的事由来看,李雪莲的丈夫秦玉河无疑成了“千夫所指”,而他倒打一耙反诬李雪莲是潘金莲,无疑延续了道德评判这一标尺,认为李雪莲是咎由自取。然而,当李雪莲在洗清自己污点的“战役”中欲罢不能,“愈挫愈勇”时,箭靶的指向早已偏离,成为了跳脱出“正名”之外的意气用事,李雪莲性格上的“轴”并不能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树新风的助推剂,反而成为了他们竭尽所能围追堵截不干正事儿最好的说辞。“潘金莲”摇摇欲坠的上访动机已经让导演冯小刚精心营造的“警世恒言”大打折扣,而上访过程中李雪莲真的成了“潘金莲”的事实再次让这出中国寓言“危机四伏”、乏善可陈。秦玉河口中的“潘金莲”在欲望与法理的天平中任凭自己的感情被一次次利用。胡屠夫是全片“性欲”的代表,他的“出手相助”完全来自能跟李雪莲“干那事”的算计,而李雪莲也全然可以接受;而厨师赵大头更是在助其一臂之力的路上理所当然地和李雪莲“干了那事”,这无疑又让李雪莲陷入了“潘金莲”的叙事误区,让这一年一度的上访路成了惯性使然,言之凿凿不再上访的誓言可信度极低,反倒令李雪莲陷入了更加难以自拔的道德危机,最终成就了这出恶性循环引发的滑稽戏。好端端一出“官场现形记”,不但没能成为直抵中国社会病相深层危机的催化剂,反而成为了上访者自我现行的闹剧,如此隔靴搔痒背后,怎能不凸显冯小刚“方圆”逻辑的某种权宜。
如果说“潘金莲”的叙事误区让《我不是潘金莲》失却了真正成为当代中国“官场现形记”的绝好契机,那么冯小刚的“方圆”逻辑更是在语焉不详的技术创新中令导演的这次“壮举”令人生疑。原本刻意营造的旁观者视角成为了镜头外窥探冯导叙事野心的一面镜子,反而打开了批评者的思想闸门,在执意造境的距离感中慨叹大导演剖析中国现实境遇的力不从心。圆形画幅带着观影者走进了“中国风”式美轮美奂且富东方神韵的江南水乡,“前现代”的原始静谧也无法令每一个灵魂得到净化、洗礼。李雪莲便是这如诗画风中催生出的“怪胎”,滋生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小算计。画幅由圆变方,往往先出现“桥”,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隐喻中为李雪莲的进京告状平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气息,然后,便是北京,这是政治、秩序最好的象征,也成为了李雪莲解开多年心结唯一的期望之所。然而,底层故事的告白并没有延续先前的逻辑,只是在铿锵有力的转述中有了“回响”,却又与李雪莲的情感诉求形成鲜明裂隙的同时,各级官员丑态百出的应对之法和辩解之词再度开启了她命运的又一个轮回,直至前夫的死讯传来,方才作了了结。关于冯导的“方圆”逻辑,我从他的执念中,没有读到百味人生的深刻隐喻,反而看到了在迂回的镜头中无关痛痒的廉价反思,也许这就是大导演冯小刚继《私人订制》之后的又一次“权宜”。
重温与重评的最后,我也无法免俗,相比起质感粗粝、情感真挚、直抵中国社会最痛处的《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无疑还是敏感而稚嫩的。
发布日期: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