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厚德如山人为峰
■ 张红喜
文章字数:1,828

  崎岖的乡间公路上,风雪弥漫,道路湿滑,雪花迎面吹在人的脸上睁不开眼。一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朝着有亮光的村庄艰难地行进着,他知道屋里年迈的老父亲望眼欲穿,三个幼小的孩子也急切地等待着爸爸归来,家里还有些活计需要他料理。这位骑车男子就是我堪堪叔,春去冬来,循环往复,这幕情景在青山绿水间流淌。如今他已驾鹤远行,可叔叔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和历历往事,像决堤的海在我眼前浮现。
  堪堪叔大名叫李俊生,他所在的东寨村与我家广济村距离六七里路。我们两家是老亲戚、是世交,堪堪叔与我则是忘年之交,他是看着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据上辈人说,堪堪叔在少年时代,他母亲把他送到我们家,在村里广济小学上学。按辈分他把我大爷叫舅,把我大婆叫妗妗,与我父辈是表兄弟。他与大爷的二儿子岁明爸年龄相仿,两人白天一块儿上学,晚上睡在一个炕上,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大爷、大婆对堪堪叔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让堪堪叔衣食无忧,并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在堪堪叔幼小的心灵中,大舅遭受不公、妗妗通情达理,尤其是二老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妗妗对大舅体贴入微的关心照顾,给他的少年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他性格的形成也是影响深远。他性情豪放,为人仗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与少时这段求学经历不无关系。他十六岁参加工作,先后在周至县水泥厂、锁厂,终南、哑柏工商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从农村小伙成为国家干部,那甘于吃苦、勤奋努力的创业精神,是建国初期青年一代的标杆榜样,也是我们张李两家几代人的道德高峰。
  我至今记得,老屋院子的核桃树下,堪堪叔来看大爷、大婆,坐到一块儿拉家常聊天的情景。他是我们家的常客,想当年,他主动给大爷的三儿子五明爸介绍工作,对五明爸像自己的亲兄弟,为五明爸的婚事亲赴岐山订亲;还时常操心他的发小岁明的生活,为我岁明爸的儿子小兵的婚事奔忙,专程坐车到武功促成一对新人花好月圆。在我刚踏上社会时,他带我到县文化馆、县广播站找熟人,帮我搞写作投稿子;更令人终生难忘的是,他带我第一次坐上小轿车的新鲜感尚存,由此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那年冬季,我骑着一辆老牌自行车在石子路上颠簸了二十五里的路程,赶到倾慕已久的哑柏镇找堪堪叔,想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在街上,我花了大概两三块钱(值现在二三十块钱)买了两包点心、杂糖带给堪堪叔,叔见我拿的东西,就说:“你家里可怜的有时连盐都买不起,还花钱买这干啥!”说毕让我把他领到店里退货,把钱退还给了我。听了我想做小生意的想法,叔说年轻娃应该好好念书,多学点知识,基础打好了再到社会上闯荡。得知我夜晚借着光线昏暗的灯光看书,就专程来到我家,让家里大人把灯泡换成30瓦的,说电费由他来掏,还让家里人支持我看书学习。站在屋门口,望着他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那难舍难分的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1987年10月,我参军入伍临行前,堪堪叔特意买了一身秋衣送给我。在广济镇街口,当我戴着大红花登上大卡车即将出发时,看见堪堪叔在人群中依依不舍地流下了泪水。在戈壁荒漠,军营生活单调枯燥,新兵训练紧张艰苦,堪堪叔一封封暖心的书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时光如梭,我从外地调回西安时,已退居二线的堪堪叔来看望我,当他得知有人利用职权陷害我,义愤填膺。那天还下着雪,路上脚底打滑,堪堪叔找到那人义正词严地说:“娃从小在新疆当兵受过苦,从外地调回来不容易,在你手底下干事情你要多指教,你也是当过兵的人,不能光琢磨着整人。”一席话说得那人低下头无地自容。2003年,我调转到西安北郊人武中心,叔来过几次,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无话不谈,说起当年在哑柏上班时,既要忙单位的工作,放假回家还要干农活、做家务,来回奔波很是辛苦,多少次风雪之夜疲惫而归,回家还要照看老人和几个孩子。说到动情处,叔伤心地抹眼泪。对在外工作的人,人们往往只看到光鲜的一面,而其中何其艰难,辛酸苦辣有谁知呀!
  往事如昨,思念如故。癸卯年八月十二,我与弟弟春喜到东寨参加堪堪叔成殓仪式,堂中摆放的遗照亲切而慈祥,好像注视着我们。看到叔的那一刻,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背倚滔滔骆峪河,情意绵绵;面朝坦荡大秦川,厚德如山。李家院落依山傍水,绿植掩映,我与景明爸、五明爸、新选哥、春选哥、春喜弟一行,由军利弟开着车,三送三别,泪洒河湾。妹妹红莲从南辛头赶到东寨,也来送叔最后一程。
  青山远黛,近水含烟。值得欣慰的是,堪堪叔的三个儿子以及他带出去的侄女翠翠、侄子平亮,现均已成家立业,顺遂无虞,村里的乡亲们还给三位孝顺的儿媳妇“披红”,彰其孝贤。
发布日期: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