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为果乡经济发展注入“电暖流”
文章字数:1,369
  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核心地带的陕西省洛川县,因“洛河”而得名,而“洛川苹果”更是全国驰名。眼下正值苹果上市的黄金时段,在“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的故乡——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框、装箱打包,眼前呈现着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以“电力强”支持“果业强”
  行走在阿寺村,村落布局整齐、景观别致,苹果文化步行一条街、东西环村线、苹果主题广场上空见不到一条电线,显得整洁美丽。从一个小村庄到“中国苹果第一村”,国网洛川县供电公司对阿寺村的改造建设功不可没。
  “早在多年前,洛川县供电公司结合我村规划,多次带队勘查现场,一次性投资70多万元进行改造,使我村成为洛川县第一个电力线路设备落地的文明村,现在走在村里,基本看不到杆塔和线路。”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保银告诉记者,供电公司会定期来村里检查商户、民宿供电设备和线路,帮助处理隐患,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驻守景区,并在景区设置用电宣传点宣传安全知识,村民对供电服务都很满意。
  “我们定期开展专项用电检查,对用电设备线路接点进行测温、维护,保障可靠用电。同时,建立了网格化服务机制和客户三级微信群,及时发布电价政策,分享安全用电知识,实现信息共享。”洛川供电公司营业班班长任鹏说。
  针对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群众而言,居住分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遇用电故障报修、业务咨询时仍无法第一时间处理,洛川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主动与镇、村沟通,加入到各村组现有的“微信群”,实现专人专管,及时将供电服务信息在村微信群中传播,实现“线上用电信息共享”。同时针对农忙时间劳动力不足的农户,帮助农户采摘苹果和联系企业进行苹果销售,尽心搭建为群众服务的“连心桥”“便民桥”“信息桥”,以“电力强”支持“果业强”,全力护航果乡健康发展。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这个园子有8亩地,果园套袋15万,今年预计能买到20万元。”苹果红了,延安市洛川县芦白村果农田林锋看着果园里的累累硕果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说道。
   “传统作坊”变身“智能工厂”
  在洛川苹果产业园区延刚经贸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选果车间,一颗颗红润饱满的苹果正整整齐齐通过分选机,每一颗拥有自己“身份证”的苹果不断被输送到各条生产线上,进入包装箱。
  “全自动智能分选线能扫描苹果的外观并监测糖度、酸甜比及是否有霉心病等情况,并通过自动称重感应系统分级,确保每一个苹果表皮完整、大小均匀、外观和口感都达到高品质。”延安自然搭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浩说,“要达到这样的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优质、高效、可靠的电力保障,只有用电上不出问题,才能实现全自动智能分选。”
  今年以来,国网洛川县供电公司充分发挥网格化“微服务”功能,搭建“零距离”用电服务平台,组建“队员+台区经理+社会联络员”的服务网格30余个,队员们对外公布张贴联系方式,24小时受理用电咨询,先后帮助延刚果业、美域高果业等大型果品企业消除用电安全隐患13处,节省电能成本22万元,为72户小微企业节约用电成本230万元。
  以延刚果业公司为代表,洛川县以数字化赋能苹果产业,装配智能选果线36条,全县90%的苹果实现精细化分拣和标准化售卖,得益于城区190园云线路1#环网柜、185园区I-187园秦线路联络环网柜连接,首次在产业园区实现供电可靠性100%,助力企业由“传统作坊”变成“智能工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本报记者 李勇
发布日期: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