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
文章字数:1,756
9月2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化‘三个年’活动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邀请陕西省文物局负责同志介绍“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进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贾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强化大遗址保护
统筹保护与发展。在大遗址集中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实行考古前置制度,在土地储备时,完成考古调查评估、勘探和发掘工作,实现出让时“净地”供应,有效统筹了大遗址文物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实施保护展示工程。实施秦始皇帝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馆陵连接道路工程方案正在深化设计。实施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抢险加固、保护展示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有效改善了石峁遗址保存状况。建成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
深化大遗址保护研究。依托陕西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砖石质文物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等四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发挥陕西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强大遗址保护研究。联合气象、地质等部门合作推进大遗址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深入挖掘大遗址价值
大遗址考古成果丰硕。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石峁遗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太平遗址考古反映出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清平堡遗址长城考古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考古纠正了历史文献的失误,确定了陵位及其规模、布局和内涵。秦始皇帝陵陵园外围大型陪葬坑考古发掘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秦陵陶俑制作程序。
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石峁遗址申遗稳步推进,构建省级石峁遗址申遗领导小组统筹,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
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宣传。通过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充分展示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工作成果。与陕文投集团合作拍摄陕西省大遗址保护系列专题宣传片,突出反映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大遗址保护传承体系,真正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有效利用大遗址保护成果
博物馆展示水平持续提升。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依托陕西省大遗址资源,打通考古、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的考古学科全链条,具有“中国考古的里程碑”重要意义。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对两乘铜车马的修复、保护、研究等工作进行全方位展示。
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特色突出。“关中文化片区”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个片区之一,以陕西省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化资源为主体,突出关中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陕西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和融合性。建成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乾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桥陵、雍城等7处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大遗址研学备受欢迎。开展秦始皇帝陵“走近考古——探寻大秦的上下世界”考古研学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得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开展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悟·四季”二十四节气进校园活动、“汉代体育运动”特色课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荣获2022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贾强表示,当前陕西大遗址保护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一步,陕西省文物局将持续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加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重点实施汉长安城遗址、石峁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加强大遗址价值阐释,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明确保护重点,对陕西省大遗址因地制宜、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打造大遗址建设及展示利用一流样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本报实习记者 张明
贾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强化大遗址保护
统筹保护与发展。在大遗址集中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实行考古前置制度,在土地储备时,完成考古调查评估、勘探和发掘工作,实现出让时“净地”供应,有效统筹了大遗址文物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实施保护展示工程。实施秦始皇帝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馆陵连接道路工程方案正在深化设计。实施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抢险加固、保护展示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有效改善了石峁遗址保存状况。建成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
深化大遗址保护研究。依托陕西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砖石质文物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等四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发挥陕西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强大遗址保护研究。联合气象、地质等部门合作推进大遗址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深入挖掘大遗址价值
大遗址考古成果丰硕。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石峁遗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太平遗址考古反映出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清平堡遗址长城考古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考古纠正了历史文献的失误,确定了陵位及其规模、布局和内涵。秦始皇帝陵陵园外围大型陪葬坑考古发掘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秦陵陶俑制作程序。
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石峁遗址申遗稳步推进,构建省级石峁遗址申遗领导小组统筹,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
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宣传。通过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充分展示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工作成果。与陕文投集团合作拍摄陕西省大遗址保护系列专题宣传片,突出反映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大遗址保护传承体系,真正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有效利用大遗址保护成果
博物馆展示水平持续提升。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依托陕西省大遗址资源,打通考古、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的考古学科全链条,具有“中国考古的里程碑”重要意义。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对两乘铜车马的修复、保护、研究等工作进行全方位展示。
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特色突出。“关中文化片区”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个片区之一,以陕西省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化资源为主体,突出关中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陕西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和融合性。建成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乾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桥陵、雍城等7处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大遗址研学备受欢迎。开展秦始皇帝陵“走近考古——探寻大秦的上下世界”考古研学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得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开展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悟·四季”二十四节气进校园活动、“汉代体育运动”特色课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荣获2022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贾强表示,当前陕西大遗址保护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一步,陕西省文物局将持续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加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重点实施汉长安城遗址、石峁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加强大遗址价值阐释,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明确保护重点,对陕西省大遗址因地制宜、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打造大遗址建设及展示利用一流样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本报实习记者 张明
发布日期: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