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文章字数:1,447

全国工商联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和《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275.78亿元,比上年增加12.11亿元。
制造业更显韧性
2022年,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39.83万亿元,上升3.94%,保持连年增长;资产总额46.31万亿元,止住上一年下降趋势,迎来显著回升;税后净利润、销售净利率等尽管有所下降,但降幅较上一年收窄。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企业继续在民企500强中保持主导地位,数量为322家,较上年增加21家,且营收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就业人数等指标较上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在全球供应链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生产能力和生产秩序率先恢复,保障了出口增长,带动了民企制造业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全面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制造业获得政策支持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税费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举措都能使企业直接受益,再加上制造业企业实体资产相对丰厚,也更易获得贷款支持。”李志起说。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更需要其发挥压舱石作用。“制造业民企数量的增长,显示出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定步伐和巨大动能,特别是重工业制造、装备制造以及现代数字技术智能制造保持较强进取势头。”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吴跃农说。
转型升级是趋势
报告显示,2022年,75.2%的民企500强实施转型升级。李志起认为,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提高在产业链的话语权,在政策的支持引导下主动实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行业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低迷等因素倒逼企业自我加压,改革发展模式。
作为排头兵,500强的转型实践对于广大民营企业而言,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民企500强转型升级,主要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环保性能等,背后离不开关键技术研发。最近3年,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3%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3%的民企500强数量连年增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意识到,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李志起表示,企业愈加重视研发投入,表明民营经济正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民营制造企业在创新上大幅投入,智转数改结出硕果,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供动力。”吴跃农说。
仍需持续提升信心
受外部环境影响,民企500强成本上升、需求不振的问题仍然存在。
从调研情况看,民企500强海外投资增速出现回落,反映原材料成本较高、用工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500强企业数量较多。“这些问题难以靠企业自身消化,一些民营企业信心仍然不足。”李志起说。
面对民企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国家支持政策也密集出台。多家500强民企表示,强化民营经济“内在要素”和“自己人”的重要定位体现了民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在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中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有效提振了发展信心。数据显示,近七成民企500强认为融资环境有所改善。
专家提出,尽管存在困难,但民企500强整体实力依然在增强,说明只要企业家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不断积累市场竞争经验,用活各类惠企政策,就能实现新的突破。
报告还显示,民企500强中,有419家希望进一步降低税率;超过200家希望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基数和缴存费率、产业链上下游政策优惠统筹安排、出台鼓励创新税收优惠等政策。专家建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推动政策加快落实落细,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民营企业。 曾诗阳
发布日期: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