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食毒蘑菇 幼儿肝功衰竭
文章字数:900

近日,一名误食毒蘑菇肝功能衰竭的2岁幼儿,经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学科医护的全力救治,最终转危为安、避免了肝移植,于9月13日痊愈出院。专家提醒,预防蘑菇中毒,最重要的是不采食、不购买不明种类的野生蘑菇。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儿科接到了一名转诊的2岁幼儿。该幼儿系毒蘑菇中毒,在外院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有可能需要肝移植,需要转诊至肝移植经验丰富的交大一附院进一步救治。闻讯,儿科主任医师周熙惠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接诊。
据悉,该幼儿误食的蘑菇是肉褐鳞环柄菇,其所含的鹅膏毒肽属剧毒,会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死率高达80%以上。由于幼儿年龄小、体重轻,发生中毒后病情比儿童和成人更加危急,即使进行肝移植,也要同死神抢时间。
于是,儿科立即给予药物解毒、脏器支持、改善凝血、抗炎护肝等治疗措施,同时紧急组建由儿科、感染科、肝胆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专家组成的救治团队。
经过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患儿的病情终于迎来转机——肝脏转氨酶逐渐下降,凝血功能逐渐改善,各项身体指标逐渐正常,患儿转危为安,最终避免了肝移植。在7个不眠不休与死神赛跑的日子后,患儿于9月13日痊愈出院,孩子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颜。
此例幼儿的成功救治,展现了该院在儿童急危重症救治方面的综合实力,也是医护人员与患儿和家属生命相托、理解相随、爱心相伴的见证。
专家介绍,目前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约40多种。蘑菇中毒常有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社会危害性极大。蘑菇中毒的临床症状因其种类及所含毒素不同,表现各异,有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性黄疸型、脏器损害型,其中脏器损害型病情最为凶险,死亡率很高。毒蘑菇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剂。
另外,需要警惕的是,食用毒菇后一段时间后,有些患者出现“假愈期”,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胃肠道症状好转,类似痊愈,但实际上内脏损害已经开始,此期稍有大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并且有些毒蘑菇生长在小区、公园或者城市绿化带里,长相“人畜无害”,和食用蘑菇在形态上相似。预防蘑菇中毒,最重要的是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
本报实习记者 权子昂 通讯员 林晓洁
发布日期: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