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一节课700元“感统训练”何以成“好生意”
文章字数:709
  为了防止3岁的孩子左顾右盼,为孩子报名参加了700元一节的感统训练课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方面,一些儿童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打着感统失调的旗号给家长制造焦虑;另一方面,感统训练质量良莠不齐,定价随意、收费较高。此外,该行业入行门槛低,所谓的感统训练师存在服务不专业、缺乏从业资质等情况。
  不少感统训练师宣称,感统训练最初从台湾传到大陆,并冠以克服“学习障碍”的名义。其起源的多种传言虽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概念并非出自正规医学教科书,而属于争议性很大的自行造词。
  稍一思考就会发现,“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因为个人“感觉”差别极大,是否“失调”并没有清晰的界线。这也是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及其训练方式在社会上持续火爆,但业界对此冷眼相待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儿童早期教育受到重视,早教和儿童康复机构实施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并对训练内容和方式自行加以解释,甚至对服务产品适度包装,只要把握好分寸,是可以理解的。
  但正因感统训练的概念过于笼统,不少商家便浑水摸鱼。当前,仅仅是注意力不集中、走路偶尔磕磕绊绊或表达能力稍差,甚至在陌生人面前略感羞怯等,都可能被认定为“感统失调”。“感统训练”变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筐,可以随意装填。
  面对这门乱象频出的生意,亟须厘清何谓感觉统合能力,是否有必要就这种能力加以训练。若有必要,需要弄明白该训练属于医疗服务还是社会服务,其服务标准是什么,资质方面有何要求等问题。也只有回答好了这些问题,执法监督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此外,家长也要克服从众心理,认识到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训练只适用于极少部分孩子,想通过额外训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罗志华
发布日期: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