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在互联互通中 实现合作共赢
陕西扎实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文章字数:1,679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在“忙碌”的起重机将一个个集装箱搬运装车。 受访者供图

  长鸣的火车汽笛声,俨然已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象征。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每天发出的数十列中欧班列长安号,“牵引”着陕西更加深度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中。
  更重要的是,这条国际贸易通道还给了我们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通过基于陆空网络形成的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接起来,让人们的命运彼此关联,从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钢铁驼队”驰而不息
  曾经,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商旅往来不绝。如今,在这条绵延2000多年的通道上,被称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更加频密地穿梭往返。
  从西安出发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正是这“钢铁驼队”中的一支。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045列,较去年同期增长37.3%,运送货物总重27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7.7%,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作为国家地理几何中心和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区港口局局长马理告诉记者,“经过10年的探索发展,中欧班列长安号完成了从‘追赶者’‘跟跑者’到‘领先者’的角色转换。其频次稳定、铁路硬件设施和枢纽功能领先,能够有效支撑全国货源分拨集散需求。”
  由点连线,织线成网,中欧班列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货运线路之一。
  作为中欧班列的代表,中欧班列长安号乘着这股“向西开放”的东风,在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突破地域和制度的限制,通过跨区域的合作,为沿线的人们带去新的选择。
   “空地一体”繁盛商贸
  丝路兴,天下通。
  6月初,4辆标有TIR标示牌的卡车,载着价值约百万美元的机械设备及跨境电商产品,在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卡口发车,直抵哈萨克斯坦。
  这标志着陕西省首条TIR国际跨境公路货运线路的开通。“这将进一步促进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的多边经贸合作,推进陕西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陶绍卿表示。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向西开放的前沿,陕西近年来不断强化对外开放观念,扎实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其高效的国际贸易通道,让自身处于中国版图中心的区位优势充分显现。
  驰而不息的长安号,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提供了新选择,也为开拓空中航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航线的拓展,让陕西的口岸功能不断提升。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至中亚、东南亚等地的386条客货运航线,其中国际航线83条,全货运航线45条,开通4条第五航权航线。
  至此,陕西“空地一体”的交通网络逐渐清晰。循着“一带一路”,我们可以看到空中航线纵横交错,陆上运输往复驰骋,国际商贸互联互通。
   携手共扩“朋友圈”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博会上,用哈萨克斯坦出产的面粉制作的花馍以及各式中亚特色产品,成为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展位上的绝对“明星”。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港口功能和中欧班列长安号构建的‘黄金通道’,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了深度的产能合作。”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介绍。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陕西企业走出去的“催化剂”,走出国门“交朋友”已是大家的共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陕西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家机构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朋友圈”不断扩大。
  依托交通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在陕西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杨凌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品牌展会的投资贸易促进功能也得以持续提升。
  内联外畅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为商旅、贸易往来提供了便捷,也带动了产业聚集、产城融合。陕西依托“一带一路”形成的开放优势,正加速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以前长安号是‘上门找客’,现在是一舱难求。”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介绍,以前运输的是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货物,现在汽车整车、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日益增多。
  10年来,中亚国家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本国发展战略对接,让合作成果广泛惠及各国人民。如今,乘着中国—中亚峰会的东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正携手共扩“朋友圈”,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周明 李子言
发布日期: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