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沈水之阳 “听”一座城市的诗和远方
——全国百家报业传媒沈阳行调研活动纪行
文章字数:4,138




  酷暑终将散去,我们将满载而归。8月25日,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暨百家报业传媒沈阳行在沈阳圆满结束。三天时间,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行业机构的媒体齐聚初秋的沈水之阳,交流报业转型经验,共谋融合发展新篇。
  当前,沈阳正处于蓄势腾飞的新时期,全国新闻媒体把目光聚焦在沈阳,这是一次推荐沈阳、展示沈阳高质量发展的绝佳机会,更是沈阳想不断突破,勇往直前的决心。
  随着调研的深入,一个个成果、一项项成绩、一次次创新,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沈阳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苦干实干的精神毅力前行,一幅沈阳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越古贯今 沉浸体验红色文化
  “在你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辉煌。”这是沈阳城市宣传歌曲《沈水之阳》中的一句歌词,正如歌中所唱,来到这座城市,就一定会为它厚重的历史而震撼。
  8月24日,调研团来到沈阳博物馆、辽宁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地,身入其中,仿佛穿越古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其中,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听着讲解的声音,大家通过不同的展区了解了辽宁的前世今生,看到了明清玉器展、元青花瓷器展等古代工艺,大呼震撼,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再来。
  沈阳近百年历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发生过许多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事件,成为一座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节点城市。在沈阳,抗日战争的起始地,打响了第一枪;在沈阳秀水河,一场歼灭战拉开了东北解放的序幕、又在沈阳城落下辽沈战役的帷幕;在沈阳,几乎所有的工厂企业都为支援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要人出人、要物出物、要钱出钱;在沈阳,不知有多少厂矿的工人或撇家舍业或拖家带口,义无反顾地远离家乡支援国家三线建设;改革开放,沈阳人民经历过阵痛,却以无数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尝试,为国家开辟出一条条改革发展之路……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鲜红底色分外闪耀。如今的沈阳,文化不仅在看得见的写满故事的历史建筑、文化地标里,也在看不见的人文精神、风土人情,更在多姿多彩、全民参与的活动中。
   奋力前行 感受沈阳产业蓬勃发展
  “沈阳和辽宁一样,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走出多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全面振兴进入了蓄势腾飞的新阶段。”期间,这句话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共和国长子”,沈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推出更多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制造”,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展现沈阳担当。
  制造业基地蓬勃发展,经济欣欣向荣。沈阳正在做好“老原新”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把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打造汽车、航空航天、IC装备等8大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12个头部企业配套园区、24个特色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去年全市高端装备占比达到34%,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半年,全市8大重点产业链规模总量突破4000亿元、增长14.2%。
  在华晨宝马里达工厂,嘉宾们感受到了“沈阳制造业”为何能如此闻名,这座工厂是宝马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第一座进行完整虚拟设计的工业元宇宙工厂,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和生产流程。
  在这座数字化领先的汽车工厂,当大家获悉全世界销售的每三辆宝马中就有一辆来自中国沈阳,纷纷为国产轿车宝马生产线而惊叹。在这里,工业物联网可以连接起每件产品、每个流程、每位员工,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数字化生产。此外,还可以在纯电、插电、传统燃油汽车等不同生产模式间灵活切换,让企业能够自如应对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生产。
  在推动高质量制造业时,沈阳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华晨宝马新动力总成、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中宏锂电池负极材料等百亿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新签约、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快速增长,各大央企、民企、外企纷纷把目光投向沈阳,“山海关不住、投资到沈阳”的局面正在形成。
  据了解,沈阳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做大经济总量,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自2016年以来,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已经连续11个季度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连续5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由去年同期的10名之后跃升至前3名,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
  提升城乡品质 增强沈阳群众幸福感
  “出门见绿,推窗见景。”这是大部分人对沈阳不得不提的印象。是因为这里的城市环境不仅干净整洁,还有处处可见的公园绿地广场,如今,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已经成为沈阳最靓丽的名片。
  沈阳深入践行“两邻”理念,从改造老旧小区入手,用3年时间将全市1597个老旧小区全部改造,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和“一老一幼”,全面实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同时,沈阳致力于改善服务品质,紧盯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做实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
  废旧的老厂房居然可以变成城市书房?在沈阳已建成开放城市书房26座、城市书屋120间,累计接待读者超千万人次,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亮丽风景线。
  在时代文仓城市书房,调研团体验了“森林里的图书馆”读书氛围,“书”式生活。这座55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空间,服务时间长、环境品质高、书籍内容新,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
  除了时代文仓,调研员们还来到了1905文创园、红梅文创园等具有独特IP的城市书房,看到了沈阳在文创产业接地气、创造性的想法。
  半城书香生活,半城人间烟火。在中街步行街上,调研团再次感受到了夜沈阳的繁华氛围。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高楼,还有老的沈阳街区,将历史感与人间烟火气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沈阳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7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沈阳中街获评全国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并入选全国示范案例手册。
  从让人“推窗见绿”的口袋公园,到陆续“换新”的老旧小区……过去十年,沈阳市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把人民的“幸福清单”作为城市的发展清单,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梦”更有保障、更加美好。
  2022年沈阳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一座城市的高光时刻,更是沈阳市群众的幸福时刻,沉甸甸的荣誉,代表着民生温度,折射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幸福正在成为沈阳最温暖的底色。
  创新开放的沈阳 双向奔赴
  “沈水之阳,我心往之”这是每个沈阳人尤其是沈阳文旅人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他们始终践行着让来沈的每一位游客,都能获得宾至如归的体验感。上半年,沈阳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占全省比重40%,沈阳名列福布斯中国发布的全国消费活力城市榜单第14位。今年以来,沈阳市先后新增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旅游品牌荣誉称号。
  亮眼的成绩单中,蕴含着沈阳市争当一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志气;展现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的魄力;汇集着精准招商推介,加快项目建设,打造文旅品牌,不断加大产品供给,迸发出的产业发展动能;凝聚着创新营销宣传,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各地互动而产生的合力。
  夏日的尽头,是仍在酝酿的秋天。沈阳持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为沈阳蓄势腾飞注入强劲动能。优化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振兴突破的先手棋、关键仗,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迭代推出营商环境6.0版改革,“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经验全国推广,90%的申请材料实现了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
  积极创建“清风窗口”,搭建“惠帮企@链上沈阳”平台,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真正让“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成为常态。沈阳已经连续两届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去年成功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建成了全国首家集“公检法”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全链条司法保护体系,今年又成功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加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运输方面,围绕打造服务东北、融入环渤海、面向东北亚门户枢纽,沈阳协同推进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建设,机场二跑道、沈白高铁、沈丹铁路外迁工程进展顺利,中欧班列开行规模保持东北第一、全国前列,5G基站、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领跑东北。
  与此同时,扭住国企这个振兴发展的“龙头”,深化产权、治理、组织、产业“四个结构”改革,上半年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增长24.8%,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和市场主体三年倍增计划,上半年,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20万户、增长12.9%,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沈阳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沈阳的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开通京沈人才专列,举办“智汇兴沈”“博士沈阳行”等系列引才活动,上半年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9.6万人,“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的城市之约得到了各类人才的热烈响应。
  今天的沈阳,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RCEP,统筹投资、贸易、平台、通道建设,自贸区、综保区、临空经济区“三区合一”协同发展,中德、中日、中韩、中俄四个国际园区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交易额快速增长,京沈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与沈阳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突破100个,一大批在沈投资兴业的世界500强企业稳健经营,开辟国际国内航线270多条,沈阳对外开放的水平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大潮既起,势不可挡。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建设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园,推动37个科创组团提质增效。积极构建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创新、创业孵化等全链条、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体系,争取更多综合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技术创新中心在沈落户,今年以来新获批“国字号”科创平台14个。
  一条大河穿越过,浑河两岸美景多。“我们还会再来沈阳。”这成为调研团之后的共同心愿,也是对沈阳最美好的祝福!
  本报记者 候思宇 胡翠玲
发布日期: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