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赋能 硕果盈枝
文章字数:1,572

9月4日,中国银行西安国际港务区支行工作人员协助一外贸企业查询往来账单明细。
随着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步伐不断加快,十年来,陕西省金融外汇部门立足陕西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优势,精准对接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和开发开放枢纽等任务,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提升金融外汇服务效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创新合作
“一带一路”特色化金融服务质效双升
“一带一路”倡议的走深走实离不开资金融通的有力支撑,这也为众多金融机构创造了广泛的合作契机。
西安小天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小规模进出口企业。今年4月,中信银行西安丰庆路支行客户经理在走访该客户时获悉,企业从报关出口到货款回笼遇到融资难题,便向其推荐了“出口e贷”,并现场指导客户完成预授信、正式授信、贷款合同签订、贷款支用系列操作流程。客户赞叹:“仅用时十分钟,就实现了贷款资金到账,‘出口e贷’太方便了、太给力了。”
合作共赢,金融先行。“为了更好支持陕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十年来,我行立足陕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累计发放外汇贷款超过128亿美元。”国开行陕西省分行国际合作业务处处长高禄贵说。
数据显示,十年来,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交流合作持续深入,跨境收支规模从2013年的115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219亿美元,年均增长7.42%,经济往来覆盖132个国家和地区;双向直接投资规模累计达120亿美元,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能源、粮油产业的深度合作和快速发展;2022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规模达1128.9亿元,在全省进出口总值中占比提升至23.3%。
靶向对接
打造“一带一路”高水平开放平台
十年来,在陕金融机构高效结合共建“一带一路”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以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着力点,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使用,积极争取资本项目开放试点,持续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水平开放,先后批复陕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关试点14个。截至2022年末,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9.67万家,其中外资企业934家,新增企业注册资本1.17万亿元,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70%的进出口总额,吸引的来陕外商直接投资约占全省的40%。
“大建设”离不开“大资金”。作为“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的关键一环,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日前,陕西秦川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进出口业务量增加,进口开证业务需求加大。经中信银行西安分行推荐,企业在网银端上传提交合同与开证申请书,系统立即自动识别、抓取生成单笔合同,客户足不出户完成三笔线上信用证开立,累计金额超200万元。
精准发力
提升“一带一路”金融外汇服务质效
跨境贸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助推器”。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始终聚焦跨境贸易,在业务流程上做“减法”,在政策支持上做“加法”,为经营主体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外贸活动降成本、增绩效。截至2022年末,陕西共有6家银行和64家企业参与试点,累计发生8404笔便利化业务,金额达111.92亿美元。
十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大幅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分类管理,不断丰富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精准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水平开放,通过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率先实现了“集团内部打通、经常资本打通、境内境外打通、本币外币打通”。截至2022年末,辖内3家企业获准开展试点业务,累计落地业务规模2.6亿美元;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跨境资产转让和外商直接投资境内再投资免于登记三项试点,共建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截至目前,陕西省通过打造“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和搭建“人民币网上丝绸之路”,将陕西乃至全国的特色产品推向全球。 杨光
发布日期: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