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的酒习俗
文章字数:3,800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供职于《西北信息报》社,由于工作关系,便经常赴甘肃武威出差。在兰州停留期间,当地朋友骄傲地对我说:听说过吗,咱兰州人一年喝倒一个酒牌子(弃旧换新)!说话那神气,好像才从“酒战场”征战归来,说完话,朋友两眼放光,傲气十足。我想,说一年喝倒一个酒牌子,恐怕有些夸大,但经常换酒喝,应该是真的。因为甘肃省的酒业很发达。如甘南的《陇南青》,武威的《皇台酒》《凉州老窖》等,知名度都很高,上述地产酒以各种推销手段,抢占省会兰州市场,兰州人经常换酒品酒,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火车通过乌鞘岭漫长的爬行、停靠过程中,透过半开的车窗,我看到一排排,一堆堆包着头巾的婆姨和穿着羊皮坎肩的汉子,她(他)们端着糖瓷盆,提着大铝壶,拥挤到窗口,向旅客推销鸡蛋和茶水。在杂乱的叫喊声中,我看到了当地人的淳朴和善良。从盆壶的碰撞声中,我仿佛闻到了美酒的飘香,车过乌鞘岭,便进入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我西行的目的地,河西走廊的东大门——武威到了。
昔日被称为凉州的这座千年古城,在祁连山座座山峰白雪的映衬下,既像战火中的营寨,又似威武勇猛的斗士,忠实地守护着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出了火车站,在夕阳余辉薄雾腾空的城区大道上,接我的司机小刘师傅指着街中心的高大雕塑铜奔马对我说:这就是俺们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铜奔马,后来看介绍,腾空奔驰、急于征战的铜奔马,成为了中国的旅游标志。这确实令武威人引以为豪。
夜幕已经降临,望着街道两边灯火闪烁的饭店商铺和信步漫游的人群,再眺望一些高大建筑物上不断变幻的霓虹灯,武威人的夜生活开始了,改革开放仅仅十多年,我臆测中这座西部小城的保守和封闭,被现实景况撞击得粉碎。古城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快速发展,谱写着丝绸之路的新篇章。今日武威重振古凉州的雄风,正在描绘出一幅幅壮美诱人的画卷。
只有到武威,我才能加深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等赞美古凉州的绝美诗词极其深刻的内涵,当然,还有地域特色的酒文化、祁连山纯净清澈的雪水,成就了凉州美酒,是凉州美酒的绝佳源泉。从汉代起,凉州美酒就享誉天下,古丝绸之路上途经凉州的客商马队,都会被十里飘香的凉州美酒所陶醉。司机小刘师傅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进了武威就是进入酒缸,不会喝酒,你就别来!”哈哈,我心里暗想,小刘这话说大了。可是在武威几次饭局里的喝酒,那场面、那规矩、那热情——武威的酒习俗,我服了!事后想,司机小刘那句话,不正是提前给我打预防针吗?可我怎么就拆卸不开呢!
第一次酒桌上的“战斗”是在皇台酒厂的饭厅。那是我初到武威后首次到皇台酒厂,那天中午的午餐场面很大,有二十多桌。大多桌子上是吃工作餐的职工。我被安排到了主桌,在主桌上有中共武威地委书记王国文,皇台酒厂厂长张景发等。我被安排坐在王书记和张厂长中间。每人桌前盘碗边放一个大约盛六钱酒的小瓷杯。饭前大家高举酒杯相互欢迎致谢。做为小人物的我,坐在初次谋面的地委书记和全国劳模张厂长中间,感到有些压力。因不知书记和厂长习性和不懂当地酒桌习俗,我不敢也不能冒然敬酒。可能我是客人的缘故,除书记厂长外,其他人纷纷向我敬酒,我站起举杯致谢。哪料到敬酒人说:按武威酒桌规矩,站起来喝酒不算数,坐下再喝一杯。这样,主桌除书记厂长外的七个人轮番向我敬酒,我不自觉习惯性地站起来三次。三次就需坐下再喝。这一轮下来,我喝了十杯六两左右酒。仗着还有一定酒量,心想书记厂长这样的大人物肯定不会敬我,有他们在场压阵,酒桌上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动作。然而我想错了。当席终我随书记厂长起身时,酒厂工会主席却对我说:“记者朋友,请不要走”,我不知何事,送走书记厂长后我回到饭桌,发现碗盘餐具已全部撤下,饭桌上重新罢放了四盘下酒菜和一些酒杯,旁边一张餐桌上摆放着一箱皇台酒,原来向我敬酒的七个人都在。工会主席对我说:“记者朋友,按我们这里欢迎客人的习俗,刚才吃饭喝酒不算,现在正式开始喝酒!”听到这话,我心里毛了(害怕了)。怎么办?我的对策应该是:拉东扯西,少喝为上。酒杯仍是原桌的六钱杯。为了拖延时间,我向他们寻问了皇台酒的生产销售情况。交谈中,工会主席高兴地向我介绍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对皇台酒的高度评价,并指着饭厅墙上一幅“南有茅台,北有皇台”题字说,这就是王副主席题写的。工会主席还说,这几年皇台酒在全国的销量直线上升,厂里每天人来客往好不热闹。闲扯中,一些人不时地向我敬酒,我以采访为由,举杯象征性地少许饮用。大约一个多小时,厂办秘书来到饭厅传达张厂长指示,说我重任在身,让他们不要过多让我喝酒。张厂长的指示很及时,我终于逃过了一劫。细算算,这场战斗我喝了三两多酒。三两多加上前桌的六两多,两个多小时将近一斤酒就下肚了,好在我身体素质好,否则,我这人就丢大了!
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也同样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喝酒经不起人劝。一喝高兴,给个梯子就往上爬。酒桌上,许多人恭唯我,说我豪爽,说我是性情中人。我不认为这是人们给我贴凉眼药(戴高帽),而是认为自已能行。我酒桌上的败仗,或者说酒桌上的走麦城是在武威的另一场饭桌上。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正午,武威报社王总编让司机接我,说是当地某部队医院宴请我们。在车上,我心里暗暗念叨:少喝酒,千万千万要少喝酒,到了部队医院餐厅,首长等人早已落座。在热情的介绍中,我得知政委和我是同乡,亲近感油然而生。寒暄之中,酒菜已经上齐。
政委站起高举酒杯说:“今天备此薄宴,一是感谢武威报社对我院工作的宣传支持,二是欢迎我的记者乡党。这杯酒我先干为敬!”政委做出了表率,同桌的七位部队官兵、我和武威报社王总编积极响应,都起立干了杯中酒。因为要开车,报社司机只是站起将杯中酒抿了抿。看着餐桌上大约装一两酒的酒杯,我心想,部队的工作作风过硬,这酒桌上的酒风也过硬。因为,部队餐桌上的酒风,我领教了多次。
还没吃几口菜,政委举杯站起来,看着我用家乡话说:“乡党,咱俩干一杯!”我诚惶诚恐地站起来,和政委碰杯一饮而尽。我刚落坐,司务长便站起来举着酒杯说:“记者朋友,我敬你一杯酒!我是当地人,按当地习俗,敬酒你必须喝三下(三杯)。”我说:“十分感谢您的盛情。我因身体不适,能否喝一杯?”司务长笑着说:“不行不行,你的酒量我知道。政委笑着无语,其他官兵拍手起哄。他知道我酒量?鬼才知道。这三杯酒三两呀!看着司务长站立的笑容,我略一思索,这个习俗必须遵守,司务长这个面子必须给!管他哩,喝!我看着面前服务兵倒下的三杯酒,一一端起“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赢得了朋友们的一片掌声。已经四杯酒下肚,我觉得除了脸发烧外,还没有不适的感觉。“吃菜,吃菜,甭顾着喝酒。”政委发话后,大家动起了筷子。其间,大家除了动筷子,还互敬起来。没想到,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还会出现下来戏剧性的一幕。
在互敬中,也就是我的第五杯酒下肚之后,一个穿着军装的小女兵端着酒壶走近餐厅。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她用我的家乡话向大家问好。在我纳闷之际,我的乡党政委对我说:“记者老乡,她也是咱们的老乡。常言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咱们是老乡见老乡,真是喜洋洋!是这,咱仨干一杯咋样?”我立马表示同意。进来女兵红着脸说她不会喝酒。司务长马上说:“不行不行。按这里的习俗,邀你喝酒你必须喝!”能说几句家乡话,未毕是同乡。于是,我问女兵,“你是哪个地方人?”她用家乡话说:“俺是富平县人。”“那你说富平县有啥特产?”“甜柿饼”。不用问了,这个老乡是真的。看着女兵面对酒杯犯难的窘况,我立马说:“小姑娘这杯酒我喝”。“记者朋友,按这里的习俗,代人喝酒必须是三杯。”司务长笑着对我说。“不过三杯,碎碎个事(小事),喝!”一股豪气涌上心头,我全然不顾王总编桌下拉我,端起四杯酒(我本人一杯)一饮而尽。我的豪爽赢来了一片叫好声。四杯酒就是四两,我咋把起先的自我承诺丢到了九天云外!看到我豪放,警卫排长对女兵老乡说:“你记者叔叔这么帮你,还不快给你叔叔敬酒!”小女兵端起酒杯对我说:“谢谢叔叔。”我接过酒杯仰脖就喝。“不行不行,按这里习俗敬酒必须喝三下。”司务长拍着手说。“嗨嗨,光喝酒,叫俺乡党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政委压压手说。还没吃几口菜,司务长又叫起了板。喝,酒不过是水水,没有啥了不起,这三杯酒喝完,我已八两酒下肚。这时,我不但头脑发热,说话也开始结结巴巴。这场“战斗”下来,我已呕吐不止,意识全无。事后,王总编对我说:“你知道那天在部队医院你喝了多少酒?乖乖,一斤多!”我的天哪,又是这么多。武威的酒习俗,我确实服了!
说起武威的酒习俗,不得不说到当地朋友家里做客。在武威,我受到了多位当地朋友的邀请,让到他们家小聚。我也多次听说,武威的习俗是,到当地朋友家里做客,不叫你喝爬下不算主人热情,并说这个习俗不能破。在酒桌上,都说山东人豪爽,陕西人义气,甘肃人实在,多次和武威朋友在饭店、家中相聚,足以印证了这一点。
十多次在武威朋友家里小聚时,两三人的酒桌,多则放一箱白酒,少则摆四五瓶白酒。而且都是五十二度以上的高度酒。我曾讨教朋友,喝一瓶拿一瓶不好吗?您猜朋友怎么说,要的就是这个阵势,要的就是这个真情,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气势有了,气氛浓了,习俗也基本发扬了,可在众多朋友家的酒桌上,我从来没有趴下,不是朋友们不热情,而是朋友们有节制了。社会在进步,在文明和传统的碰撞中,文明这个词也逐步在武威人心中开花结果。
发布日期: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