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 你在干什么?
文章字数:1,480

在刚刚过去的7月,西安的各个博物馆、交通大学、小雁塔,甚至是街道上,都能看到一群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研学团,他们在旅行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双重体验;也可以看到背着书包去上课的学生、各种兴趣班招生等等。近年来,教育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并继续呈火热之势,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每位家长对于子女成才的期望。
暑假变成“最难熬的夏天”
“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薛玲经常说的一句话。一放假,她就连忙把儿子送去研学、练习算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身边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送孩子去上兴趣班、补习班。”虽然在“双减”政策下,周末学科培训被叫停,但补课仍然在持续运转着。
暑假已过半,可明年上初一的贝贝还处于补课状态。暑假前,他的母亲就替他报了补习班,预习初一的知识,一直持续到临近开学。每天上午,贝贝都要先上完4个小时的数学、英语,短暂午休后,下午又要去打乒乓。贝贝很是苦恼:“我喜欢打乒乓,但是每天早早就要去补课,下午实在玩不动了。”这本应该是尽情玩耍的假期,在12岁的贝贝心里变成“最难熬的夏天”。
和贝贝一样,小学三年级学生郑琪琪暑假也被补习班占据着。“再坚持几天,等这几天补完课了带你去内蒙旅游。”这是假期郑琪琪的妈妈对她说的话。早上7点不到,就被妈妈喊起,让她必须7点30分准时到达。
“琪琪的数学成绩不好,刚过及格线,英语成绩就更别提了。”郑琪琪妈妈梁静说,每次放学老师总会把琪琪留堂,孩子心里也很难过,她现在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补课。
补课大军“禁而不止”,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来说,假期仍然全年无休。
暑假竞争 钱花到哪里了?
真正的竞争是悄无声息的。
近日,有关家长吐槽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的话题冲上热搜。看到这个消息,有不少家长们在网上晒出自己孩子的暑假花费账单,很多家庭在暑假给孩子的支出,已经超过了万元。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家庭暑期花销在2千元到3万元之间,其中花销在1万元左右的家庭最多。
在小县城,教育攀比也是一种竞争。对小何(化名)来说,生活在小县城,每个人之间几乎都会有彼此认识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与你拐角相见的人有可能是你的同学或是和你家人有关的人,孩子就成为你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小何说。
在单位里,这种竞争无处不在。小何在一所初中当老师,平时工作很忙,闲暇之余能聊的话题无非就是那么几个,但每日必不可少的话题就是孩子。
今年暑假小何给即将上二年级的女儿报了钢琴和绘画课。“少儿钢琴班1—5级是每节课200元、6—10级是每节课600元,像艺考班是每节课300元了。”小何一边叹气一边说道,虽然老师在当地算工资高一点的职业,但是补习班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于这些花销和沉重的课外辅导,孩子们压力倍增,家长们心疼之余也无可奈何。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业,有的则是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有的是想培养孩子多一点的兴趣爱好……
抓紧最后的假期时光
“早知道就不答应孩子补完课去旅游了。”梁静开玩笑说道。最近赶上暑假热潮,外面人又多又热,所有价格都在飞涨,但是她也得履行承诺。
郝琪琪一岁多的时候,梁静就规划好了,每年假期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出门逛逛,哪怕就在西安周边。一方面是自己小时候没有全家游的遗憾,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孩子只能羡慕别的孩子。
袁春对此也有同感,经历了三年不确定的生活,这一年更想去旅游了,再加上女儿明年就要上小学了,想尽力给孩子多一点的回忆。
她还记得,三年前带女儿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当参观完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造型、一幅幅承载记忆的历史图片、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文字和一件件写满故事的文物,“那种栩栩如生的震撼与感动,会让人记得很久。”直到现在女儿还会和她说,想再去一次。
本报实习记者 候思宇
发布日期: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