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AI模特“试衣”商品真实吗能买吗?
专家:商家应尽标识义务避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小巧的面庞、无瑕的肌肤、完美的身材比,模特与身上的着装相得益彰,将服装衬托得更为合身、更显潮流……这是出现在某电商平台的一款商品图。但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试穿服装的模特似乎并非真人。私信店家后,对方爽快承认宣传图是由AI制图而成,“为了更好展现服装细节”。
  用AI模特“试衣”图作宣传,呈现出的商品效果靠谱吗,消费者会买账吗?AI模特“试衣”图是否可以随意制作使用,可能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
  细节之处差异明显 可能涉嫌虚假宣传
  AI模特“试衣”宣传图,衣服在模特身上严丝合缝,几乎一丝褶皱都没有,然而实物真的如此吗?
  记者近日以“精美套装”等为关键词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进行检索,发现有不少商品的宣传图为明显的AI模特“试衣”图。这些AI模特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身材曲线明显,四肢纤细,五官极其精致有漫画感,背景多为虚化的纯色底色。
  例如,某电商平台一家有6000人收藏的店铺,居于店铺好评榜第二名的是销量超450件的套装,其商品图是由一金发碧眼的卡通头像模特呈现的,而套装和模特在照片中都像被柔焦(指摄影中使用柔焦镜头或在镜头前面加柔焦滤镜等方法,使拍摄的影像达到细腻柔和的效果)了,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幅漫画插图。
  记者下单该商品,收到货后打开发现,到手的套装和宣传图上差异甚大:颜色有出入,凭空多出来一块褶子,领口高度也不符。更令人无语的是,模特图上的衣服是落肩的灯笼袖,长度正好在手肘上方,而实物衣服的袖子却盖过了手肘,袖口也不能收紧。
  记者遇到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某网店,一件以AI模特作宣传图、已售几百件的衣服,其评论区充斥着这样的评论:“可能是因为AI图,所以画上很贴身,但收到之后过于肥大了”“裙子上面都是褶子”“衣服的颜色和图中的不一样”。
  在社交平台上,“AI模特”词条下,不少网友明确表示不愿为AI模特买单,不少网友认为,用AI模特展示衣服会增加网购踩雷的概率。有网友直言:“都不让真人上身试穿,真的有人买吗”“AI模特和人类的头身比例不符,哪有参考性呢”“AI模特图生成后,实体商品也变虚拟了,真实性如何保证呢”。更有网友明确表示,“不会买任何AI生成产品图的产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孙颖说,“AI模特图因为不能完全真实展现商品外观、款式、颜色、花色等客观情况,必然会涉及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违背了经营者对消费者应当承担的商品或服务信息全面、真实、准确的义务,甚至有可能涉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孙颖说。
  制作成本低廉高效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为什么一些商家会愿意选择AI模特“试衣”图进行商品宣传?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一些网店为了节省拍摄成本。公开报道称,有商家将真人模特替换为AI模特之后,包括模特、摄影师等工作人员的费用及场地费、设备费等在内,当月成本节省了4万元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商家对AI模特“试衣”图制作的需要,生成AI模特“试衣”图的服务也正在成为一些商家的主打商品。在某网购App上,记者以“AI模特生成”“AI服装模特代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出现了多个相关商品。
  价格方面,记者询问多家店铺得知,若让他人帮忙生成图片,3张到10张图片的价格在100元到300元不等。电商经营者还可以自行购买软件和学习教程,运用软件人工智能生成所需的模特图。
  记者选择了一家月销量4000多件的店铺,首单不到1元就可以体验一次“AI绘图代出图”服务。按照店家指引,记者提供了服装图片和“卷发少女”“可爱”“苗条”等关键词,几分钟后对方就给出了4张生成图片。
  这些图片中,模特长相均符合预期,甚至较为逼真,看上去与真人差异不大。但服装样式的相似度却大相径庭,除颜色外,领口设计、袖子长度、袖子收边、有无腰带、装饰品位置等均与原图差别很大。
  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网络空间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志峰看来,利用AI技术生成模特图是AI技术具体应用情景的体现,有利于降低销售成本。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批量高效率地生成各种模特图,甚至许多模特图都极具创意和美感,但生成的内容很难与现实模特一模一样,真实性、准确性都有待算法进一步发展。
  商家应尽标识义务 警惕肖像侵权风险
  为规范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三部门审议通过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已于今年1月10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提到,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应当加强技术管理,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生成合成类算法机制机理。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具有生成或者编辑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的功能的模型、模板等工具的,应当依法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安全评估。
  规定还明确,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人脸生成、人脸替换、人脸操控、姿态操控等人物图像、视频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个人身份特征的编辑服务,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一些AI数据库中包含着海量人脸数据,一些AI模特图生成后可能和真人人脸具有高度相似性。对此,有网友表达了担忧,也提出了是否涉及侵权的疑问。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叶刚说:“如果商家通过AI生成的图片与他人的肖像具有高度的相似度,使得他人可以从该AI图片中识别出特定人的身份,则该AI生成的图片应当属于他人的肖像,商家在制作和利用该图片时,应当取得肖像权人的同意,否则将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
  郑志峰说,商家当禁止故意以违法的目的使用AI技术,如故意向人工智能提供一些违规的关键词,以生成一些涉及不良内容的图片,或是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个人信息权益的内容;对于正常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也需要负担适当的注意义务,确保生成内容合规,若发现生成内容涉嫌违规时应当及时向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报告。 丁一 孙天骄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